中国美食的味道,蕴含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的理解,是中国人的智慧、中国人的浪漫。

如果五一假期只看一部纪录片,那一定是这部!


食物始终是人类历史上经久不息的主题,因为它连接了我们的过去与现在。从 2012 年第一季上线,十多年里,《舌尖上的中国》开启了一代观众看待美食的独特维度。

如今,《舌尖上的中国》这样一档风靡全球的现象级IP居然一口气在爱奇艺上线,简直是吃货狂喜!电子榨菜直接升级满汉全席,一张爱奇艺的会员卡就可以免费畅享全系列,其中 1-3 季还是爱奇艺独播。

不仅美食控可以从南到北一次集齐美食地图,故事党可以用普通人的暖心故事治愈生活,还有各位生活家不出门也能云游中国美食江湖。天涯共此时,海角共“舌尖”,今天,就让我们在一个个温情脉脉的故事里,将中国大地的美食生态一次性看个过瘾!

立刻!马上!打开爱奇艺纪录片频道,让我们一起“云干饭”~


用食物丈量中国


中国拥有众多人口,也拥有世界上最丰富多元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和气候的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为的是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穿越四季,我们即将看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一集

十多年前,这一段娓娓道来的旁白,开始了《舌尖上的中国》用镜头带领观众们纵览中国各地风物的旅程——香格里拉松茸、诺邓火腿、嘉鱼鲜藕、嘉兴粽子、徽州毛豆腐、台湾乌鱼子、日喀则青稞、粤东晒盐……


仅仅第一季第一集《自然的馈赠》,摄制组的拍摄足迹就横跨广西柳州、浙江遂昌、云南香格里拉、云南大理、湖北嘉鱼、吉林查干湖、广西万桅、西沙群岛等地,从南到北跨越超过 3000 公里。

在其后的三季里,镜头扣紧用食物丈量中国这个理念,在中国各地挖掘着美食与人们的关系。这些年里,我们追随《舌尖》的镜头,在中国的各个角落看见厨房与餐桌的种种可能性——漂泊于茫茫沧海之上,穿梭于广厦森林之间;有以天地为炉的古老火塘,也有钢铁齿轮的超级厨房。


今天在爱奇艺上线的第四季第一集《绝活》,则集中呈现各地关于食物的独门技艺。无论何时、何地,亲手制作都是中国人最高的餐桌礼遇,镜头拍下一双双巧手如何演绎出百态人间,也将广袤的山河呈现在方寸之间。

这一集里有江浙一带代代相传加工制作红钳蟹的过程,也有淮扬菜大厨针对纹理不同的食材使出的不同刀法套路,还有江苏泰州烤饼师傅以“焰火麒麟臂”成就的大炉烧饼,更有台湾渔夫耐心拔除全鱼鱼刺的特殊习俗、盐帮菜厨师10秒成就一盘爆炒腰花的绝技。


那些点亮中国人食物版图的独特出产、专精技艺,在《舌尖》的镜头里走向千家万户,变得更加脍炙人口。

弹幕里,有人感叹于熟悉的家乡味道“终于被《舌尖》看见了”,更多人则跟随镜头的移动,发现“还有这么多异地风味是我没见过的”。

在风物中品味人间

中国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的人吃什么,这其中涵盖着历史和文化的因素。虽然中外美食节目多如过江之鲫,当年《舌尖上的中国》播出之时,陈晓卿曾在采访中说:“我不认为这是个美食的片子,(它)还是写人的片子。”

在《舌尖上的中国》里,记录如何将自然的馈赠经过捕猎、采掘、加工、制作成食材,记录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如何对待食物,比像食谱一样事无巨细地记录菜肴的做法,更为重要。其中也少见“烹饪大师”与“美食专家”的专业讲解,更多的是小人物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


《舌尖》里没有宏大叙事,讲的是美食,镜头对准的则是普通人的生活。陕北卖黄馍馍的老汉、浙江慈城陪外婆制作年糕的小姑娘、在渔船上煮方便面吃的鱼把头、菜市场里寻常的小店厨师……


讲“发酵”的那一集里,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即将把毡房转移到下一个地点。清晨,牧民的妻子就在为冬牧场准备的干粮就是酸奶。这种酸奶是牧民一家转场时最重要的热量来源。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酸奶,更是如牧民一家这样的人日常吃着什么,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基于这样的理念,《舌尖上的中国》讲述了丰富的生活故事。这里没有“高大全”的英雄人物,没有高高至上的口号宣传,有的只是故事里的小人物,与他们如何生活于他的时代。

圣武和茂荣是兄弟俩,他们是职业挖藕人,每年 9 月,采藕的季节开始,他们就从老家安徽赶到有藕的地方,开始长达 7 个月的挖藕工作。较高的人工报酬使得圣武和茂荣愿意从事这个艰苦的工作。挖藕的人喜欢天气寒冷,这不是因为天冷好挖藕,而是天气冷买藕吃藕汤的人就多一些,藕的价格就会涨。


《舌尖上的中国》拍摄了兄弟俩在湖北省嘉鱼县珍湖工作的一天。在珍湖上,300 位职业挖藕人,每天从日出延续到日落,在中国遍布淡水湖的大省,这样场面年年上演。更可贵的是,在《舌尖》的镜头里,我们不仅看到他们挖出的藕如何走上餐桌,也跟随镜头看到职业挖藕人劳作一天后吃的简单饭菜。

在这一集里,圣武和茂荣兄弟“代表”了三百多位工友。茂荣一句“我家里盖房子的钱、孩子上学的钱,全是我挖藕挣的”道出了多少普通人的生活真谛。类似于圣武和茂荣兄弟俩这样通过劳动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舌尖上的中国》记录了许许多多……也正是这样的记录,让身处城市乃至异乡的观众,对种种司空见惯的食物,产生了更多的连接。

故事里的朴素情感,使得我们普通人通过故事得到了真正感动。纪录片所探讨的并不只是“吃”这么简单,而是美食献给普通劳动人民的颂歌。


打动了荧幕前你我的,正是这些故事里蕴藏的烟火气与人情味,也正是在这些热气腾腾的味觉地图里,藏着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打开一代纪录片风格,

视觉持续升级

《舌尖上的中国》内容好看外,还有一大被津津乐道的亮点——精良的视觉呈现。尤其是日常食物与视觉冲击的交融,更增震撼之感,进一步拉近了观众与食物的距离,不仅让观众“看”到美食的色香味,更“感受”到食材的生命力和匠人的心血。


第一季《舌尖上的中国》,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还用专业微观拍摄设备拍摄了大量浅景深镜头,标志性风格更是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摄制组探访五湖四海,一个个特写镜头,将食物之美、山河辽阔、烟火人情通过视觉传递。尤其是那些采用大特写、大光圈拍摄的食物特写,让观众在毫无防备地与纪录片的视觉场域遭遇。


大量微观拍摄、航拍镜头和地面镜头的运用,创新地将美食摄影的拍摄维度全面打开。那些处理精细的光影变化与色彩对比,大大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和视觉冲击力。可以说,《舌尖上的中国》以其独特的摄影手法和多样化,从多个角度将食物的色彩与纹理呈现地鲜活又生动。

观众跟随镜头跋山涉水、爬树下田、上天入地、烈火烹油,那一双双粗糙饱满的手,一盘盘热气升腾的吃食,一个个因重复了千万遍而成为肌肉记忆的动作,引出来自大江南北的生活滋味,也让我们看见属于普通人生活的韵味与力量。

从今日开始,每周三在爱奇艺平台更新一期的《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更是进一步迭代了拍摄技术和镜头语言。《绝活》篇里高速摄影清晰记录下的腰花爆炒过程,《焕发》篇里,显微摄影甚至可以看到菌丝在豆渣表面织网的轨迹,酿醋时发酵结晶的琥珀纹路在镜头里则呈现出科幻大片般的视觉奇观。


多年以来,《舌尖上的中国》以多视角、多维度地提升了纪录片的视觉美感,也拉高了人们对纪录片的期待。

在《舌尖上的中国》里,我们通过美食这个窗口,看到更多的是人,无论是人与食物的关系,人与自热的关系,还是人与社会的关系,我们从中看见的,是中国人对食物的敬意与温情,更是朴素悠长的生活故事。


经典之所以长盛不衰、常看常新,正是因为《舌尖》系列将饮食与文化、人生的关系挖掘地淋漓尽致,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看过去,都能发现不同的况味。

第一次看,或许看到的是天南海北、物产丰富,观众既可近观食物之美、又可远眺文化渊源。再看一遍,又被一道道美食背后的故事所吸引,无论是新旧交替,还是手艺复兴、创新发挥,从饮食里我们看到人生百态与生活温度,也从一个个镜头呈现的情感里获得共鸣。

因此有人拿它当“下饭神器”,也有人喜欢在阖家团聚时打开任意一集作为“背景音”,因为题材贴近生活,全家的话题可以从眼前的纪录片开始,又能延伸到家庭成员各自的经历,热热闹闹,与纪录片一样充满烟火气。


这部开创性的纪录片呈现给观众的不仅仅是美食盛宴,更是饮食文化的根源、碰撞与交融。而全系列内容独家登陆爱奇艺,是爱奇艺作为平台与内容消费者需求的双向奔赴,亦展现了爱奇艺纪录片网罗头部 IP 的实力。

一集集看下去,我们仿佛又回到多年前第一次被《舌尖》系列惊艳的时刻,那个用“舌尖体”解说一切的中文互联网,镜头里那一道道菜蒸腾起的热气,也是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此次,《舌尖》全系列上线爱奇艺,扩大了这部经典之作的影响力,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关注,也丰富了爱奇艺的纪录片内容供给。据悉,爱奇艺近几年在自然科学、历史人文、社会现实、大案纪实等多个赛道持续深耕,集合了大批头部IP资源。

比如时隔 25 年回归的 BBC 经典纪实 IP《与恐龙同行》,已经与爱奇艺达成了中国区独家网络合作;爱奇艺与中国教育电视台联合打造的大型通史纪录片《中华史记》,走访、拍摄一百多家博物馆、大遗址,梳理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中国传说》将史实与传说相结合,对经典内容进行深入剖析多角度解读。这些作品早已加入本纪录片爱好者的必看片单。


不得不说,作为爱奇艺会员,确实在纪录片里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此番在爱奇艺看《舌尖上的中国》,还有了诸多新感受。

恰如片中的一句解说词:“种种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在《舌尖上的中国》里,我们从来不愿分清饮食与人生的界限,就像二者生来就该融会贯通、五味杂陈,命运的盛宴不期而遇,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尝试与回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