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发布了一项紧急提醒,警示在日中国公民及计划赴日人员注意防范地震灾害。此举的核心依据是根据日本政府3月31日发布的《南海海槽大地震风险评估报告》。报告提到,未来30年内,该区域发生8级以上特大地震的概率从70%提升至80%。这一调整基于近年来地震数据的积累与板块应力监测的结果。
南海海槽,是从日本东京西部的静冈县一直延伸到九州岛南端,长近800公里、深约4000米,面积约700平方公里的一大片海域。其位于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交汇处,是一条汇聚型板块边界,将东亚活动陆缘构造域与西太平洋构造域分隔开来。从历史上看,南海海槽地震带约每100—150年发生一次大规模地震,自上世纪40年代以来已进入新的活跃周期,板块俯冲积累的应力接近临界值。其潜在影响可能意味着,预测地震可能波及冲绳至福岛的太平洋沿岸区域,导致29.8万人死亡和1.8万亿美元经济损失,远超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的破坏规模。
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的此次发布,其中一些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比如这次紧急提醒算不算是一次地震预警?日本政府发布风险评估报告的重要依据之一——大地震的活跃周期是怎么一回事?这次日本地震活动对我国大陆的地震活动会有什么影响?下面我们就这些问题简单讨论说明一下。
地震预警(日本称为地震紧急速报,美国称为震动警报) 按照百度百科的定义,是指在地震发生后,根据地震台站观测到的地震波的初期信息,快速估计地震参数并预测对周边地区的影响,抢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之前,发布地震震动强度和到达时间的预警信息,以减小相关预警区域的灾害损失。
所谓的地震预警,一定是指地震已经发生后的一系列操作,主要依据的是相关地区已经接收到的地震波(P波),有效时间操作区间一般都以秒为单位,并且地震预警的整个操作过程基本由机器来完成。而《南海海槽大地震风险评估报告》依据的是地震活动周期和板块应力积累,时间跨度为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这类报告一般由地震工作者完成,它给出了这一区域,在设定的时间段内,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因此,报告的最终发布会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认可与协助。
从社会学角度,一些媒体人在报道时采用地震预警这样的说法是可以的,但就地震工作这个领域,这样说容易引发混淆。事实上,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在发布中采用了“紧急提醒”这样的措词,应该说是非常准确到位的。
日本是全世界最早开展地震预警工作的国家之一,日本建立了全球最密集的地震监测网,地震仪平均每20公里布设一个,部分城市甚至达到几百米间距,确保快速捕捉地震初期的纵波(P波)。日本拥有成熟的地震预警系统(如紧急速报),公众可通过手机App接收地震警报。2025年福岛地震中,东京居民提前5秒收到手机警报。
地震周期是指一个区域内,或一条断裂带上,地震发生所表现出的“活跃”与“平静”交替出现的景象。
在实际的地震研究领域,当地震活动从“活跃”到“平静”完成一个循环,我们就说这里的地震活动完成了一个周期,也就是地震(活跃)周期。这一周期实际上反映了研究区域内地震能量的积累与释放过程。一般来讲,“平静期”对应的是地震能量积累过程,而“活跃期”对应的是地震能量释放过程。
地震周期的长短受地质构造、板块运动等因素影响,呈现显著差异。板缘地震带(如环太平洋带)的周期通常为几十年至几百年,属于长周期。如这次,南海海槽地震带的大地震周期大约为100—150年。而部分板内陆震或特定断层可能表现出数十年周期,如我国青藏板块东缘的南北地震带,它的地震活跃期大约为50—70年。前段时间引起大家普遍关注的缅甸7.9级地震(2025年3月28日),发生在实皆断裂带上,这是一条全长约1400公里,贯穿缅甸全境的大断裂,它是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产物。据日本科学家与缅甸科学家的研究发现,这条断裂带上的地震复发周期大约是150年。
地震活动周期作为地震研究的重要领域,在防震减灾领域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和应用:
首先,研究区域性地震活动周期性规律,可为该区域地震的中长期预测提供依据,从而划分潜在的地震高风险区域,为进一步的区域防震减灾规划打下基础;同时,通过地震周期性研究,可帮助政府判断地震威胁的时间窗口,从而开展政策与资源调配,优先加固老旧建筑,完善避难设施,提前储备救灾物资,部署救援力量,指导应急预案制定;而在社会层面,结合地震周期规律,积极开展针对性宣传(如学校防灾周活动),开展地震发生后的模拟演练(如疏散撤离),提升公众对地震活跃期的应急响应能力。毫无疑问,一次较为准确的大地震活跃期的判断确定,会为减少人员伤亡,社会经济财产损失做出巨大贡献。
我们也要注意到,由于一些区域的断层结构复杂,以及大的外部因素的干扰,地震活动会表现出无明显的周期性,或者地震周期表现异常,这为地震活跃期的确定带来巨大困难。因此,地震周期的研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但如何准确把握一个区域的地震活跃期的长度和强度,又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需要全世界地震工作者持续不断地付出大量艰辛的努力。
这次日本南海海槽可能发生的大地震对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有何影响?
日本地震主要由太平洋板块与鄂霍茨克板块的俯冲作用引发,而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更多受控于印度洋板块挤压欧亚板块,两者地震活动的主导板块机制不同;日本地震的震中通常位于太平洋一侧,距离中国主要地震带较远,难以直接触发中国境内的地震活动。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由于地理距离、板块机制差异和能量衰减等因素,日本地震活动对中国地震活动的直接影响非常有限。
去年7月25日,中国建成全球最大地震预警网(含15899个观测站),重点区域(如华北、东南沿海)首报时间平均7秒,全国形成分钟级烈度速报能力。系统已通过多次强震(如2022年泸定6.8级地震)实际检验。同时,与腾讯合作开发的全国微信预警平台陆续上线。该地震预警网在覆盖规模、时效性、稳定性方面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作者:尹京苑(前上海地震局首席科学家、同济大学风险管理研究院研究员)
原标题:《日本南海海槽特大地震风险激增?权威解读:对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直接影响有限》
栏目编辑:郜阳 文字编辑:马亚宁 题图来源:新民晚报制图 图片来源:IC
来源:作者:尹京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