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广西频道
韦欢、实习生王芙淑
从非遗传承赋能乡村振兴,到校园讲堂弘扬民族精神;从古寨文化滋养团结情怀,到互嵌式社区谱写交往交流交融新篇……多年来,广西宾阳县通过一系列生动实践,描绘出了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民族团结和美新画卷。
传承非遗技艺,指尖“绣”出致富花
作为广西壮锦的代表,宾阳壮锦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其技艺严格传承了传统壮锦的编织工艺、图案风格等特色。如今,这一非遗技艺正焕发新生,成为推动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4月28日,广西宾阳县思陇镇迎来了一场文化与团结的盛会。在历经两年筹备后,宾阳壮锦馆正式开馆,向人们展示了琳琅满目的壮锦服饰、壮锦文创工艺品,讲述千年织锦技艺发展的生动故事。
宾阳壮锦馆内展示精美的壮锦产品。人民网 韦欢摄
五彩丝线在织娘们手中来回穿梭,一幅幅精美的壮锦逐渐成型,吸引了不少游客和消费者。“靠着织壮锦这门手艺,一年下来我们能增加几千元的收入。”村民陈小安一边熟练地操作织机,一边笑着说道。如今,她们一家人都从事织锦生产相关工作,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近年来,思陇镇创新“壮锦+家庭作坊”的联农带农富农模式,将壮锦、竹编等非遗技艺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通过技能培训、政策支持等措施,鼓励村民主动参与,实现家门口就业。
“我们希望用灵活的就业方式解决山区留守劳动力增收问题,让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工厂,一门手艺就能养活一家人,让农村妇女、老人、残疾人等都有工做、有钱赚。”思陇镇党委书记王中希表示。
目前,壮锦、竹编产业已覆盖思陇镇80%的村委,为1400多户4600多人提供就业岗位。
浇灌教育沃土,匠心共育“石榴籽”
在宾阳县凤凰小学,一堂别开生面的“中华民族大团结”主题思政课正在展开。老师引导各族学生通过“小记者采访”的互动模式,在交流中深入了解多彩民族文化。
“我的同学有壮族的,也有瑶族的,大家在学校里共同学习,和睦相处。我从壮族同学那里了解到很多壮族的习俗,比如抛绣球、滚铁环、做五色糖米饭等等,我非常喜欢这些有趣的活动!”学生王舒童说。
凤凰小学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政课程。王芙淑摄
宾阳炮龙文化源远流长,舞炮龙活动历史悠久,是壮汉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晶。学校还围绕“龙”文化逐步开发“七彩”校本课程,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集中展示宾阳炮龙文化和大罗毛笔、壮锦、邹圩陶艺制作技艺等,同时开设扎龙技艺、陶艺制作、民族舞蹈等丰富的教学课程,让学生们在玩中学、在学中思、在思中得,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学生们在学习制作炮龙。人民网 韦欢摄
一直以来,凤凰小学积极探索思想育人、文化育人、体育育人、美德育人、劳动育人的“五育并举”教育模式,形成了龙凤呈祥的生动实践。凤凰小学校长韦正君表示,学校将继续围绕“有形、有感、有效”深化德育工作,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抓手,全力把学校建设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阵地与特色高地。
弘扬传统文化,携手共铸民族情
婉转悠扬的歌声从宾阳县新城社区活动室内传出,推门而入,只见十几位社区居民在全神贯注地排练节目。
近年来,该社区充分发挥奋勇争先的炮龙文化、厚重包容的古城古韵文化、守望相助的“两亭”文化等文化优势,以“新城说唱+”为抓手,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各民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这几年我们挖掘传承了霸王鞭文化,学习了舞蹈,还有做早操锻炼身体,有时我们还能去参加舞蹈义演。”说着,宾州镇新城社区居民宋菊兰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她感到社区如今一年更比一年好。
立足本土特色,宾阳县让多元文化在这片沃土上焕发新彩,走出了“民族文化活态传承”的新路径。
古辣镇蔡村也是这一实践的典范。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古辣稻花香里旅游区的核心区域,蔡村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各方来客。
承载着五百多年历史记忆的蔡村,有着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依托蔡氏书香门第的传统农耕文化,其打造了特色村寨与乡村旅游融合项目及家风传承基地。漫步其中,小桥流水、青砖巷道、古树庭院,处处都是打卡的绝佳取景地。
游客在古辣镇稻花香里旅游区内拍照打卡。人民网 韦欢摄
借力欣欣向荣的文旅产业,宾阳县通过持续探索与精心打造,让沉睡的蔡氏古宅重新“醒来”。这些古建筑不仅是展示传统建筑艺术的重要窗口,更成为了推动“文旅+民族团结”深度融合的关键载体,为乡村振兴搭建起坚实的文化平台,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夺目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