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河北频道

在数字化的浪潮中,劳动模范紧跟时代步伐,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融入工作,实现生产效率的飞跃和劳动方式的革新,劳动的内涵与外延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即日起,本网推出系列报道,将镜头对准燕赵大地上那些新时代劳模,见证“光荣属于劳动者”的崭新篇章。

“五一”前,铁路货车车体检修智能产线正式投产,机器人不知疲倦地挥舞着“手臂”,敞车的端侧板轻而易举地被它拆卸下来。中车石家庄车辆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建武抬头看着这些“金属巨人”,三分紧张,七分期待。

“在过去,铁路货车车体切割完全依靠人工,不仅劳动强度大,且安全隐患大,质量也难以控制。”张建武介绍,如今,这条智能产线能够实现狭小负载空间内的精细化与可靠作业,只需要两个工人坐在操作室里看着电脑点点鼠标,每天至少能切割车体22辆,极大地提升了检修效率与质量。


中车石家庄公司铁路货车车体检修智能产线。人民网记者 赵明妍摄

这是装备制造业从“汗水流淌”到“智慧奔涌”的生动注脚。在整个生产线转为自动化、智能化的过程中,劳动形态正悄然改变。

有时候看着现在的智能化程度,张建武还会回忆起在他刚入厂时,工人们凭借着腰间系根绳,不断变换各种姿势焊接的往事。“当时有些失望。作业环境、工装设备是落后的,工人的劳动强度也很大。”那些在焊缝间绽放的焊花,化作他心中“用技术摆脱高危低效作业环境”的种子。

初心如星火燎原。2021年10月,中车石家庄公司经过多方调研,在张建武的带领下,由公司工艺技术人员和一线技能员工组成项目组开始正式进行智能切割项目试验,推动公司向智能化转型升级。

一道道难题摆在面前——系统无法成像、切割轨迹偏离、无法起弧、切割过程断弧、切割无法分离……但团队丝毫没有气馁,静下心来认真分析、仔细推敲,团队成员将各种想法一一推演,在千百次的实验、验证下,问题逐一突破,最终实现了视觉控制下的敞车侧墙切割。

功夫不负有心人。“团队试验研究历时近2年的时间,经过上百辆敞车的切割试验,对视觉识别系统、机器人系统、弧压调高系统、人机交互系统、数控等离子切割系统的可行性和可靠性进行了验证,为后续的研发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张建武介绍。

还是有一些东西没有被改变,比如匠心精神和不断突破的勇气。


张建武在车间巡检。人民网记者 赵明妍摄

张建武现在仍保持着定期去车间巡检的习惯,他的手掌抚过公司自主研发的公铁联运柴电一体冷藏箱用国产化制冷机组外壳,如同老农摩挲饱满的稻穗。

工厂越来越“聪明”,但他坚信,这还远不是升级的尽头,还能更高效、更精确、更以人为本。“今年我们将继续在智能制造上发力,加大对员工的创新培训以及新产品新方法的研究应用力度,让每个劳动者都成为技术的主人,为打造智能工厂贡献力量。”

数据见证着转型升级的丰硕成果。如今,中国高铁动车组70%的空调、全国地铁40%的空调、铁路机车100%的空调都产自这里。研发制造45英尺、搭载国产化制冷机组的柴电一体冷藏集装箱已得到广泛应用,并创造了榴莲在箱11天“零”货损的行业纪录。


中车石家庄公司蓄冷式移动冷库。中车石家庄公司供图

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张建武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捧着荣誉证书,张建武更愿将聚光灯投向身后:“这是公司集体的荣誉,我们所有人都随着智能化一起成长。这背后,是产业工人夜以继日的代码调试,是工匠对0.01毫米的极致追求。新时代的劳动者需要主动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以适应智能化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此刻的中车石家庄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人正与机器人进行着“人机对话”。当阳光掠过空调机组流畅的曲面,映照出新时代劳动者的双重身影——既是智慧工厂的驾驭者,更是匠心传承的守望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