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这个模块的主控板烧坏了,厂家说只能换新的,但发货需要时间,恐怕来不及。”不久前,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南昌车辆段车辆电工奚悦在检查车下电源时发现一处故障,无措之际找到师傅吴园梅。吴园梅蹲下身用指尖划过模块表面的焦痕,想起曾修复过类似的故障,于是取来工具把芯片重新焊接,十多分钟后设备恢复正常。

  47岁的吴园梅是南昌车辆段的一名助理工程师,今年,她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从业27年,吴园梅从技校毕业后,带领团队不断攻克技术难关,培养出上百名高技能人才。


  这是吴园梅在检修车下电源。(受访单位供图)

  车辆段需要检修的车型繁多,初入职场的吴园梅面对刚接触的业务也曾摸不着头脑,一次“可怕”的经历更是令她记忆犹新。

  “那天,我独自在检修库里维修一台故障设备,由于业务还不熟练,在寻找具体故障点时误触到一处已松动的螺丝,开机的一瞬间设备发出巨大响声,我吓得跌坐在地。”吴园梅说,好在同事及时赶来和她一起维修,并没有造成安全事故,但还是让她一直心有余悸。

  此后,吴园梅加速学习业务知识:列车某个复杂的芯片坏了主动去修;“难啃”的软件编程也尝试探究;为提升故障处理能力还经常跟在老师傅身旁学习……

  “有一次更换车辆电源设备,我无意间少拧了半圈螺丝,验车检查时被师傅发现,当场对我进行批评教育,还让在场所有人重新逐一检查,确保每个环节都做到位了才收工。”徒弟匡达政说。

  在徒弟眼里,吴园梅并不只有严肃的一面。孙浩初到吴园梅班组时才24岁,当时的他对错综复杂的电路图有畏难心理,对部分维修知识的掌握也不扎实。

  吴园梅发现后并没有责备他,而是带他到学习室,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讲起。“我们先不看电路图,你来摸摸实物。”吴园梅把接触器、高低压模块、转换继电器等部件摆到桌上向孙浩说道,“你看这排触点,就像列车的喉咙,电流通过时会发出咔嗒声,这声音就是它在告诉你‘我接通了’。”

  经过一番通俗易懂的讲解,原本在孙浩脑海里像迷宫一样的电路图逐渐明晰。反复练习三个月后,他已经记住每个配件的结构组成和作业原理,实操起来也越发得心应手。

  多年来,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吴园梅根据车间人员的岗位分布、年龄结构、技能等级制定培训方案,并定期组织讲课,有时把课堂搬进列车车厢里,有时邀请徒弟到家里参加“技术沙龙”。

  目前,吴园梅带出113名高技能人才,其中10人获全国铁路系统技术能手称号。由她带领团队创作的7项成果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完成创新成果21项,累计节支创效3000余万元。

  得知吴园梅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后,徒弟们纷纷向吴园梅表达祝贺。从北京返回南昌的高铁上,吴园梅收到他们纷纷发来的信息,其中一条写道:“把职业当事业,把岗位当舞台,恭喜师傅,您是我们的骄傲!”(记者陈柱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