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读书一如行路。

初时跋山涉水,眼中尽是字句的峰峦叠嶂。

行至深处,忽见云雾散尽,脚下已无路,心中却是一片光明。


对教师而言,读书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场向内的朝圣。朝圣之路,实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读着读着,“我”没

《红楼梦》中,黛玉葬花,宝玉悟禅,大观园的悲欢离合如镜花水月,照见的何尝不是教育者的痴与执?

当我们捧起一本书,若能将“我”全然抛却,让灵魂浸入文字的寒塘,便能在黛玉的泪光中看见学生的脆弱,在宝玉的疯癫里读懂少年的迷茫。课堂上的每一句追问、每一瞬沉默,都是“我”与书共舞的影子。

彼时,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智慧的摆渡者,引学生乘一叶扁舟,在文化的长河中漂荡。舟至中流,书页翻飞间,“我”悄然隐去,唯余一双清澈的眼睛,凝视着孩子在语言的涟漪中照见自己的倒影。

第二重境界,读着读着,“书”没了。

黑塞笔下的悉达多放下经卷,踏入尘世,在欲望里辗转,最终在河水的絮语中听见“唵”的永恒之音。教书何尝不是如此?

教案上的工整板书、课堂上的精巧设计,终究是渡河的筏子。当教师放下对“完美课堂”的执念,教育的真谛便如河底的卵石,在激流冲刷下渐露本真。书中说:“智慧无法传授,只能自己体悟。”课堂上的沉默与喧哗、学生的困惑与顿悟,都是智慧的种子。

教师若能从“教”的框架中抽身,便能在学生的眼睛里看见星辰的轨迹——那些闪烁的光芒,不是知识的反射,而是生命自身的觉醒。此时,书已不再是书,而是通往心灵的路径;教师也不再是教师,而是与学生并肩跋涉的同行者。

第三重境界读着读着,“书”与“我”都没了

阳明先生在《传习录》中有言:“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读书至此,文字如露亦如电,教育的格物与致知终归一念。

课堂上,学生问老师,读书究竟为了什么?

若答“为考试,为前程”,便是落了下乘;

若答“为明理,为修身”,仍隔一层;

唯有沉默时,答案方从心底浮出——读书是为“明明德”,是为让每一颗心在语言的烛照下自成宇宙

当教师不再区分“书中的真理”与“心中的真理”,课堂便成了修行的道场。学生背诵的诗句、书写的作文,皆是心性的外化;教师的一句点拨、一个眼神,皆是心光的流转。那一刻,书与人、教与学、言与默,如水流花开,了无痕迹。每一颗心都像一面镜子,每一面镜子都透着“致良知”的微光。

读书的三重境界,恰似教育者的三重证道。

初时,我们以书为舟,载学生渡向知识的彼岸;继而,我们拆舟为桥,与学生共立于湍流之上;最终,舟与桥俱化,唯余天地澄明,心灯长燃。

课比天大,这天,不在头顶而在心中——是教师对生命的敬畏,对文化的虔诚,对“为己之学”的坚守。当我们读至无我,教育的真谛便如普罗米修斯的火种,在神话的灰烬中重生,照亮每一间平凡的教室,也照亮每一双仰望星空的眼睛。读书至此,方知教育的尽头不是知识的丰碑,而是心灵的旷野;教师的使命不是塑造他人,而是在无数次的“读至无我”中,让每一个灵魂找到属于自己的光。

作者简介


王崧舟,教授、博导、特级教师,荣 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荣膺中国当代杰 出教育家称号,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 主讲嘉宾,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 分会副理事长,现任职于杭州师范大学。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5年04月第04期[上半月](节选)

图文排版| 孙彦晗

初次校对| 孙彦晗

二次审核| 董慧慧

最终审核| 张雪丽

并转发给更多人看哦~

因为微信公众号改革了推送机制

如果不常点开则会晚收到我们的推送

我们想产出更有价值的文章

请关注并星标当代教育家传媒”

订阅(纸质版刊物):长按上图↑↑识别图中二维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