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曾因“学术光环”与“跨界人设”被网民戏称为“六边形战士”的董袭莹,其知网论文库中的11篇署名文章竟在数日内悄然“蒸发”。
这种蹊跷的“学术遁形术”引发学界哗然——按知网撤稿规范,个人无权直接删除论文,需由期刊社出具正式撤稿函,且撤稿记录将永久公示于平台。
然而,董袭莹名下论文的“消失术”不仅未留下任何撤稿痕迹,连其2018-2022年间发表的SCI期刊论文也同步从国际数据库中“隐身”,如此反常操作令学术界直呼“堪比科幻片”。
有网友就说:“撤稿可不是点个删除键就能搞定的事——期刊编辑、学校审核、平台对接,普通人走流程起码几个月,而她竟然悄无声息地完成了“学术痕迹大扫除”。这种“光速撤稿”的背后,到底藏着多少普通人够不着的“绿色通道”? ”
还有的网友说:“知网论文被下架的原因主要包括作者要求、学术不端、数据库清理和商业因素。这些原因在不同情况下可能单独或共同导致论文从知网平台下架。”
当然,部分被撤论文的引用记录仍残留在其他学者文献中,点击后却直接跳转至“404页面”,形成诡异的“学术黑洞”。
与中日友好医院对涉事医生肖飞的“雷霆处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董袭莹任职的某三甲医院至今未就撤稿事件作出回应。
值得玩味的是,肖飞因“伪造实验数据、篡改受试者信息”被开除党籍、解除聘用关系,而董袭莹论文中涉及的“多中心临床试验数据异常”“样本量与结论矛盾”等问题,早在2023年就已被《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点名质疑。
更吊诡的是,肖飞案调查期间,董袭莹曾以“学术伦理委员会专家”身份参与评议,如今其自身论文却深陷“系统性撤稿”疑云。
随着调查深入,一张盘根错节的利益网逐渐浮现。
据知情人士透露,董袭莹的导师系某国家级医学课题组首席科学家,其课题组曾多次因“临床试验数据重复使用”“受试者知情同意书造假”被匿名举报,但均以“技术性调整”搪塞过关。
而董袭莹发表的11篇论文中,有7篇与该课题组项目高度重合,且通讯作者均为课题组核心成员。
若放任“论文凭空消失”的荒诞剧上演,不仅将摧毁科研诚信的基石,更会纵容“权力干预学术”的潜规则蔓延。
建议由国家卫健委、教育部、科技部联合成立专项调查组,进行调查。
唯有以“刮骨疗毒”的决心斩断学术不端的利益链,方能还科研一片净土。
正如某院士在社交媒体所言:“当论文可以一键删除时,科学真理将无处安放。”
这场撤稿风波,终究需要给公众一个掷地有声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