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因“驴火”“素颜鱼香肉丝”在网上爆火的美食之城保定,吸引了全国各地网友前来打卡。在大家分享的美食攻略里有一处高频出现的新地标——保定宴饮食博物馆,这座占地6.6万平方米的博物馆不仅是最高日接待4万人的3A级景区,更是国家级非遗直隶官府菜烹饪技艺传承人梁连起用40余年心血打造的保定饮食文化体验空间。本期《中国商报》与小糊涂仙酒业集团联合开展的 “探寻非遗之美” 系列报道,就围绕着这座博物馆展开。
“这是悬挂在直隶总督署的匾额‘调鼎凝釐’,其中‘调鼎’的意思是烹调食物……”在二楼藏书阁,身着白色厨师服的梁连起对自己的藏品如数家珍,而作为冀菜文化复兴的“破题人”和直隶官府菜的第六代传承人,他让从曾沉睡在历史深处老菜谱上的美食以新形式“复活”到了当代人的餐桌上。
梁连起在烹制直隶官府菜
以匠人之心,唤醒沉睡的“官菜活化石”
清代乃至民国,保定官府兴盛,来自全国各地的达官显贵,把全国各地的风味菜品在保定直隶官府精心汇集、融合、发展,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直隶官府菜系,堪称“中国官菜活化石”。
“直隶官府菜十分注重健康养生,在烹饪菜肴时,精选上等食材,品尝后不但保证齿颊生香,而且极具营养。”怀揣着对烹饪美食的热爱,梁连起从1984年创业开始,他的名字已经与直隶官府菜紧紧连到了一起。在老师潘春生的指导下,他深入研读古籍《烹饪实习目录》,并由此发现直隶官府菜的源流,此后遍访全国各地,搜集购买大量珍贵的饮食烹饪古籍,最终将一百余道融汇传统技艺和地域特色的精品菜肴从古籍中“唤醒”。
梁连起将直隶官府菜发扬光大
2011年,直隶官府菜烹饪技艺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中国首个申报成功的餐饮类国家级非遗项目,也是迄今为止河北省唯一的餐饮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梁连起收藏的菜谱有唐朝、宋朝、明朝、清朝以及民国老菜谱已经多达一万册,从古籍老菜谱中研究新菜品,让非遗文化传承下去已经成为他刻在骨子里的使命。
非遗为媒,赋能城市文化软实力
致力于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梁连起,最早在保定成立了保定会馆玉兰香厨师技校,25年间培养了5万多名优秀厨师。多年来,他不仅积极参与非遗年货市集、非遗交流探讨、非遗项目展示等活动,不断扩大直隶官府菜的影响力,还带领团队参加国家及省级非遗宣传展示,录制非遗节目,推动非遗项目交流学习,组织研讨会专项研究直隶官府菜烹饪理论,进行改良创新。这一路的坚守,让他的梦想终于在2023年9月照进现实。
保定宴饮食博物馆以“一城三餐四景五宴”为主题,打造成为一座集饮食文化展示、非遗体验、旅游消费于一体的文商旅综合体,不仅集合了约50家非遗店铺和老字号品牌,还有各种保定特色小吃。这座“能吃的博物馆”还在全面展示保定特色饮食和饮食文化的同时,通过沉浸式、场景化设计让游客能亲身体验到了保定文化的魅力。
2022年,梁连起作为河北省人大代表建议将冀菜纳入旅游规划,通过“美食+旅游+农业”模式带动地方经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自豪地表示:“我想让人们通过饮食了解保定和保定文化,以保定饮食文化为主线,结合传统民俗与非遗传承,推动文旅产业发展,在留住乡愁的同时,不断提升保定城市文化软实力。”
梁连起将直隶官府菜发扬光大
做好文旅菜,让世界听见“冀菜声音”
餐饮背后是美食,美食背后是文化。目前,保定宴饮食博物馆以“保定饮食”为主线形成了成熟的文旅产业生态圈,游客不仅可以在景区、酒店、餐饮里看到、品到非遗之美,还能在其中体验到更多形式的文化魅力。除了靴城博物馆、非遗老字号博物馆、莲池饮食书院及餐饮瓷器博物馆四大日常展出的主题内容,还在各时令、各节点,将文俗展演做成日常,将食盒里的文旅菜端给大众。
春节期间,梁连起带着团队为古城百姓准备了保定老调、评书、河北梆子、相声等上百场民俗演出,还与京津冀多家旅行社合作,开展以保定宴饮食博物馆、中国古动物馆、直隶总督署、古莲花池为主要旅游线路的研学体验,让外地小朋友来保定领略古城的魅力。
从一名厨师到非遗传承人,再到文化产业的开拓者,梁连起用行动诠释了“守正创新”的真谛。他坚信:“美食是文化的载体,非遗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代的共鸣。”如今,保定宴饮食博物馆正以“能吃的博物馆”之名,向世界传递直隶官府菜的千年韵味,而梁连起的非遗之路,仍在继续书写新的传奇。
《中国商报》携手小糊涂仙酒业集团联合开展 “探寻非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