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拿到第二座华表奖影帝张译,却突然宣布——要消失一阵子。

掌声刚落下,人还在红毯,他已经下了决心:息影,停摆,归零。



47岁,手握金鸡、百花、华表大满贯,他不接戏了。要陪陪猫,要逛逛大街,要回到人群里,重新做个“无名小卒”。

不是因为没戏拍。不是因为被淘汰。恰恰相反,是因为走到了山顶,他更怕忘了自己怎么走上来的。



一个演员,怎么在巅峰时,敢按下暂停键

故事,要从头说起。

01

出身寒门,摔打出一条血路

1978年,张译出生在哈尔滨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家。

父母都是小学老师,清贫、倔强,一辈子拿着微薄工资,靠省吃俭用供他长大。



小小的屋子里,常年弥漫着药味。母亲心脏不好,张译从小连走路都轻手轻脚,不敢大声笑,怕吵着病床上的妈妈。

小时候,他最大的梦想,是当播音员。每天早上听着工厂广播响起,他在心里偷偷立下誓言:“有一天,我也要用声音唤醒世界。”

可现实,一巴掌扇醒了他。



高考落榜。广播学院只差一分,他连第二志愿都没填,直接成了“待业青年”。那年冬天,他拿着居委会发的小绿本,站在屋外,眼泪差点掉下来。

穷孩子,没资格做梦。



几经辗转,他自费考进了哈尔滨话剧院。三万块学费,家里东拼西凑,几乎掏空了所有积蓄。为了省钱,他啃着馒头啤酒度日,在小旅馆里冻得直打哆嗦。

后来,他又闯进北京,进了战友话剧团当文艺兵。

但演艺圈,哪有那么容易。

因为长相普通,演技稚嫩,张译一连五年,在剧组跑龙套,打杂,做场记,给人打下手。一次又一次被拒,一次又一次被忽略。



副导演看完他递上的简历,只留下一句冷冰冰的话:“你这脸,适合当大队会计,不适合演戏。”

那几年,他咬着牙,跑了几百个剧组,撒了上千份简历。每晚抱着剧本,躲在出租屋里一遍遍念对白,声音嘶哑到发不出音。

别人拍戏,他做场务;别人领奖,他抬灯光。

孤独、卑微、甚至有点狼狈。但他没退。心里那点火苗,死活没熄。



终于,28岁那年,机会来了。

一部叫《士兵突击》的电视剧,选中了他演史今——那个无声撑起全剧灵魂的班长。

他用尽全力,演出了史今的温柔、刚强、隐忍、悲悯。

那一年,观众记住了史今。也第一次,记住了张译这个名字。

02

感情低调,深爱一人

感情上,张译也一直走得很“憋屈”。

早年恋爱,被女方家长嫌弃长相“不上台面”。一度,他自卑到怀疑自己配不配拥有幸福。

后来遇到钱琳琳,那个懂得他全部脆弱和骄傲的女人。他们相识多年,悄无声息地相恋,再低调到结婚。



没有高调晒婚纱,没有霸总告白,只是一场简单的仪式,一句温柔的话:“余生是你。”

婚后,张译忙着拍戏,钱琳琳忙着主持。聚少离多,但感情安稳,细水长流。

没有绯闻,没有撕逼,没有热搜造势。他一直守着一份干净的爱情。

在张译心里,爱不是拿来秀的,是拿来过的。

03

巅峰时归零,换一种活法

这几年,张译几乎是用命在拼。

《红海行动》,拍爆破戏时脚踝断了,他咬着牙没打石膏,怕耽误剧组进度;

《一秒钟》,为了演好劳改犯,46天里暴瘦20斤,顶着沙漠高温狂奔;

《狂飙》,拍到崩溃,硬是撑着交出一个又一个封神名场面。



作品一部接一部,奖杯一座接一座。

外界都以为,他终于站在了金字塔顶。

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快耗空了。

“不是观众先烦我,是我自己快烦自己了。”张译直言不讳。镜头前再拼,心里却开始恐惧:再演下去,自己是不是就只剩技巧了?



于是,拿下第二座华表奖后,他没有乘胜追击,反而主动踩了刹车。

要停下来,要隐进人海。

去菜市场听吆喝,去地铁站感受拥挤,去大街上看每一个陌生人的喜怒哀乐。

要重新回到生活里,去找回演员真正的血肉。



他知道,没有生活,就没有表演。演员离开了土壤,再精致的技巧,迟早也会干枯。

这不是逃,是修炼。

这不是沉寂,是酝酿。

顶级演员的暂停,不是为了告别,是为了更好地回来。

张译的选择,就像他一路走来的每一步:逆风、孤独,却笃定、坚韧。



热闹会散,奖杯会旧。但一个真正的演员,靠的不只是掌声,还有心里的那点火——永远不熄。

张译的下一场戏,不在镜头里,在生活中。

等他归来,世界会看到,一个更有力量的张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