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当俄乌战争的枪声仍在顿巴斯回响,欧洲却在“支援乌克兰”这场政治豪赌中,暴露出最现实的窘境,没有兵,也拿不出兵。《泰晤士报》近日披露的一则内部讨论,再次让欧洲的“军事短板”赤裸裸呈现在世人眼前。
报道指出,英国国防参谋长拉达金在一次高层会议中提出,如果俄乌达成和平协议,欧洲是否有能力组建一支6.4万人的“威慑部队”部署乌克兰?他的提议看似英勇,却迅速遭遇来自欧洲盟国的冷淡回应。实际情况是,多数国家连2.5万人都凑不齐,更不用说6.4万,哪怕英国自己,也只是承诺派出最多1万人。
这个“志愿联盟”的讨论,原本被寄望为欧洲安全战略“去美化”的关键一步,结果却变成了一场尴尬的“数字游戏”。各国你看我、我看你,没人愿意做第一个派兵的国家,更没人愿意当那个真正站在火线上的“傻子”。
据《泰晤士报》披露,立陶宛国防部长在会议上甚至无奈地感叹:“如果我们连6.4万人都集结不起来,那就不是显得软弱了,实际上就是软弱。”这句话,一语成谶。欧洲的军事实力与其外交野心之间的巨大落差,再次成为北约内部难以调和的矛盾。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这场会议本身并非针对“热战状态”的俄乌冲突,而是在讨论“如果未来达成和平协议”的部署计划。也就是说,即使在没有实战压力、只是作为“和平驻军”的设想下,欧洲也无力集结一支像样的部队。而考虑到部队轮换和战备要求,6.4万人实际上意味着两年内要动员至少25.6万人,这对如今人口老龄化严重、征兵困难、军费紧张的欧洲而言,简直是天方夜谭。
所谓“志愿联盟”,如今更像是“言志联盟”。英国、法国高调表态,波兰、西班牙、意大利直接拒绝,爱沙尼亚和芬兰则担心削弱本国边境防御。从态度分化到实力差距,这场联合行动根本谈不上“联合”。
这并不是欧洲第一次在安全问题上“说得响、做得软”。从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所谓“欧洲战略自主”倡议,到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高调的对乌军事援助,欧洲一直在试图构建自身的地缘安全框架,摆脱对美国的依赖。但一次次现实的碰撞都说明一个残酷事实:没有美国,欧洲撑不起北约;没有兵员与军备支撑,所谓“战略自主”就是外交辞令。
这场对俄威慑的“集兵难题”更深层次地揭示了西方安全体系的结构性困境。一方面,美国正因中东、亚太事务疲于奔命,越来越不愿意为欧洲“无底洞式”的安全需求买单;另一方面,欧洲自身的安全责任分摊制度早已严重失衡,德国有钱没兵,东欧有意愿没人,美国出武器,欧洲出嘴炮。
拉达金的提议本质上是一种“逼宫”,他知道欧洲做不到,但必须逼大家表态。然而这一策略适得其反,各国不是沉默就是回避,反而暴露了一个最不堪的事实:在真正需要动员的时候,欧洲依然一盘散沙。
但是,这种军事力匮乏并未促使欧洲反思军政体制,而是让其更依赖美军、北约乃至“租借安全”。法国声称将出台相关政策以弥补缺口,德国则试图通过“国防工业复兴”弥补军备不足,但这些计划大多仍停留在文件和预算层面。面对一场需要即刻回应的地缘危机,这种“拖字诀”无异于等死。
对乌克兰而言,所谓“欧洲威慑部队”是虚无缥缈的口头承诺;对俄罗斯而言,这则是欧洲软弱、缺乏战斗意志的又一例证。对美国而言,这场“欧洲动员困境”则再次验证了华盛顿长期以来的判断:欧洲无法独立承担集体防务,只能在美国的羽翼下求得苟安。
而对中国观察者而言,这是一场精彩的战略教科书式示范。它不仅揭示了所谓“西方联盟”的脆弱本质,也说明了以“准军事同盟”方式对外施压的天花板。哪怕是涉及俄罗斯这样被全西方定为“头号威胁”的对手,欧洲各国依然无法共担风险、共付成本,何况在其他方向的协同行动?
“志愿联盟”最终能否落地,或许仍需时间观察,但有一点已然明确:在真正需要军事力量背书的时刻,欧洲没有“硬实力”站出来,只有一堆推诿、疑虑与软弱的表态。而软弱,从来不是威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