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王群 通讯员 赵帅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不断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作为亚洲最大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以及链接“轨道上的京津冀”的重要节点,其建设情况一直备受关注。

作为国家“十四五”重点工程,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项目建成后将实现高铁、地铁、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零距离换乘”。其中,M101地铁线作为直接服务城市副中心全域的轨道交通骨干线路,全长约为18.1公里,且全部为地下线路。现如今,中建四局百余名建设者正在地下25米深基坑里“建证”了一个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走进15米高的M101线站厅层,1000余块异形铝板严丝合缝。项目技术总监夏天指着穹顶介绍:“这里临近枢纽主入口,是乘客第一眼看到的‘门面’,必须保证装饰面层施工误差在1毫米内,否则光影下会显凹凸。”

为实现这一精度,项目团队首创“三维扫描+机器人放线”工艺。农民工班长王占明带领20名工友熟练掌握三维激光扫描仪操作技能,将数百个定位点输入BIM模型,再由机械臂精准切割材料。

“过去全凭经验,现在人人会看数字模型。”王占明说。


2024年寒冬,为确保M101线按期开通运营,项目建设团队吹响了“百日会战”的冲锋号。然而,低温天气给施工带来了严峻挑战——传统石膏板粘接剂无法固化,而常规加热方案又存在消防安全隐患。

面对这一困境,项目“青年突击队”创新性地提出了“分区保温施工法”。他们采用阻燃防火布搭建移动式保温棚的方式,将作业面划分为若干施工单元,通过轮换作业的方式确保每个施工区域都能维持在适宜温度。


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攻坚战中,物资工程师李俊驱车数百公里走访京津冀地区十余家供应商,最终成功采购到特种低温粘接剂;电工班组连夜攻关,自主研发了具有防爆功能的智能温控加热系统;项目后勤保障小组不间断供应姜茶、热粥等御寒饮品,为一线工人送去温暖。最终,站厅灯带较原计划提前30天成功点亮。


回望1400多个日夜的奋战历程,那些被汗水浸透的安全帽、沾满泥浆的工装、彻夜通明的办公室,都化作“全国工人先锋号”奖牌上的熠熠星光。

年轻的测量员小蔡在朋友圈写道:“我们的每一次放线,都是在绘制未来城市的轮廓;每一根钢筋,都在编织京津冀的明天。”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