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倾诉治愈,过度吐槽致郁。
《乘风2025》二公之后,浪姐们的排练视频再次刷屏。倪虹洁、李嘉琪放飞表演,咄咄逼人,卡琳娜忍俊不禁,防御性后撤,一首《Salt》硬生生演成了《后妈茶话会》。
《后妈茶话会》是音乐短片《The Villains Lair Season》(又译作《迪士尼恶人谷》)第一季中的一集,白雪公主的后妈、长发公主的后妈和灰姑娘的后妈凑在一起下午茶,怼天怼地怼闺女。这样的闺蜜吐槽局,相信也曾在你的生活中重复过很多次,是否也觉得很解压?
但是——转折来了——心理学老师却提示你:远离爱吐槽的闺蜜!你认为倾诉能缓解焦虑,坚信“girls help girls”的互助精神,但事实是:每次吐槽后心情反而更沉重,甚至陷入更深的焦虑。这种看似温暖的“情绪互助”,其实是一个精心伪装的负面情绪陷阱!
反刍是指某些动物将半消化的食物从胃里返回嘴里再次咀嚼的行为。而“共同反刍”可不是指牛羊聚在一起开“反 刍”宴会,它其实是一种心理学现象。
共同反刍效应(Co-Rumination)指个体或群体反复讨论负面问题却无法解决问题,反而加剧焦虑和抑郁情绪。这个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阿曼达·罗斯(Amanda Rose)提出,并且总结了“共同反刍效应”的三个核心特征——重复、沉浸和传染。
围绕着同一个问题进行重复性对话,但只是为了说而说,并非寻求解决方案;参与者们因为话题的消极氛围,而沉浸在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之中;当情绪形成共振,负面情绪就会在参与者之中传染开来。后妈吐槽,公主遭殃!
看,是不是非常符合你和闺蜜的“吐槽局”?她的渣男友屡教不改,总有新劣迹拿出来邀请你共同批判,但你知道他俩分不了,当她一番房倒屋塌的情感发泄之后不久,两人又会爱得惊天动地,而你却因为共情而对“他们男人”产生了负面印象,开始怀疑自己的男友是不是隐藏得太好了?一番吐槽之后,闺蜜并没有被治愈,但“爱情焦虑症”却已经成功传染给了你。
这就是“共同反刍效应”,它告诉我们:负面情绪不会因为吐槽而消失,只会从一个个体传染给另一个个体。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从他人身上感受到“低气场”,因为“丧”真的是会传染的!焦虑,如同噩梦,反复沉溺无异于自虐,而拉你入梦的人,或许别有用心。
既然焦虑和抑郁是“情感传染病”,为什么要格外提防闺蜜间的吐槽呢?那是因为:共同反刍效应更容易发生在女性之中!
男性倾向于通过行动或转移注意力缓解压力,而女性更倾向通过倾诉获得同伴支持与认同,但这种负面情绪的倾诉,短期内固然可以缓解孤独和无助感,长期如此则会让人陷入“情绪共鸣—负面强化”的恶性循环。这一点已经在神经科学层面得到了证实。我们大脑中有一部分结构被称为默认模式网络(DMN),可以理解它是大脑待机时运行的“后台程序”。吐槽时,默认模式网络相关的脑区会积极处理各种情绪,长期激活会抑制前额叶皮层的理性决策功能,简而言之,反复吐槽可能削弱人的理性判断力。虽然不想承认,但这也许就是女性更容易被情感左右行为的生理原因之一。
也许有的姐妹会说:我吐槽就是为了发泄,难道将委屈闷在心里就是健康的吗?确实,倾诉会释放多巴胺,缓解情绪紧张,但是“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一次吐槽是缓解,反复吐槽就是逃避!过度依赖吐槽的快感,就会削弱我们主动解决 问题的能力。吐槽一时爽,一直吐槽,就会……变成祥林嫂!
女性情感细腻是天赋的性别优势,但也因此成为“共同反刍效应”的突破口。闺蜜之间的适度倾诉是“girls help girles”,过度吐槽是“women undermining women”!
现实中,我们要谨防沉迷于闺蜜吐槽的情绪泥潭,网络世界里,我们更要警惕“共同反刍”式的营销陷阱!
请回答:如果你屡屡面试失败,应该在社交网站加入以下哪个小组?
A 面试失败互助小组
B 同期入职庆祝小组
如果你选A,那么你就又将被“努力无用”“黑幕曝光”“这个世界太难了”之类的负面情绪所包围,陷入群体emo的噩梦,加剧失败情绪的传染。更可怕的是——社交媒体算法将会给你推荐更多同类内容,形成信息茧房,此后你将陷入焦虑的泥潭,难以脱身!记住:越是冷的时候,越要靠近火源!
你一定刷到过这样的视频吧——婚姻不幸的大姐坚持自主创业;农村出身的孩子都市辛苦打拼;路遇摆摊老人买光其所有货品…… “这个世界破破烂烂,总有人在缝缝补补”听起来很感动吧?呵呵。你可知道:你看到的这个破烂“世界”,都是幕后推手特地剪破的?用“苦难叙事”收割用户情绪价值,正是网络营销号对“共同反刍效应”的卑劣应用。他们通过对“不幸”的渲染,强化“受害者”身份认同,引发女性用户的情绪共振。于是,你“即便自己过得不如意也看不得人间疾苦”,点赞、转发、捐款,买小黄车…… 这个网络“闺蜜”,不仅带给了你“焦虑”,更带走了你的钱包。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网络上,如果你不想焦虑、抑郁、emo、绝望、恐惧,就远离所有打着“治愈”旗号的群体。真正能改变状态的,一定是隔离,而不是流连。
这篇文章并不是想离间你和闺蜜的感情,事实上更建议你分享给闺蜜共同阅读,因为接下来要讲地对你们都有用处——如何走出“共同反刍效应”的误区。
吐槽可以,但要有“目的”
“我为什么这么惨”这样的句式对改变事实毫无帮助,可以作为吐槽的开头,但不 能成为吐槽的主体,我们真正要讨论应该是做些什么来远离焦虑。吐槽这个世界对肥胖的恶意,不如共同制定“20日运动计划”,互相监督,彼此鼓励,坚持完成。
突破包围,X掉焦虑
一定要给你的网络安装一道“标签”堤坝,所有营销负面情绪的图文、视频产品都及时的叉掉,点击“我不感兴趣”,甚至遇到营销感严重的,要仗义出手,勇敢投诉。净化自己的网络足迹,告诉大数据:焦虑,别来沾我的边!
倾诉治愈,吐槽致郁
以“共同反刍效应”为标准,正确区分“有效倾诉”和“无效反刍”的差异。适度的情绪宣泄属于一种“自我暴露”行为,可以增加彼此的信任感,促进弱势群体形成同盟;重复吐槽,除了让听众心情变坏之外,毫无意义,甚至可以怀疑是在故意传播焦虑。
《后妈茶话会》的原名是《Tough Love》,直译为《严厉的爱》,爱必须是双向的交流,而不能是单向的指责,否则就会变得无理且执拗。所以,请对向你倾销焦虑的闺蜜勇敢说“NO”!真正的闺蜜一定是会既能提供情感支持又能协助解决问题的那个人,而绝不会是将你拉入情绪深渊的那个人。
勿让你和闺蜜的聚会从“公主party”变成“后妈茶话会”,无节制的发泄终将变成对自己的诅咒!要相信:真正的治愈不是重复伤口的形状,而是共同寻找愈合的药方。
编辑:Yuri
撰文:鱼龙曼衍
设计:姜黑勒久
图源:小红书、IC Photo、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