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莫斯科举行卫国战争胜利日阅兵式彩排。
4月29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车辆编队从市中心驶过。新华社发(亚历山大摄)
4月29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士兵驾驶坦克从市中心驶过。新华社发(亚历山大摄)
4月29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参加阅兵式彩排的士兵列队行进。新华社发(亚历山大摄)
4月29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士兵列队参加阅兵式彩排。新华社发(亚历山大摄)
4月29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参加阅兵式彩排的士兵列队行进。新华社发(亚历山大摄)
4月29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车辆编队从市中心驶过。新华社发(亚历山大摄)
4月29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车辆编队从市中心驶过。新华社发(亚历山大摄)
地理科普延伸阅读
莫斯科卫国战争胜利日
莫斯科卫国战争胜利日与俄罗斯全国性节日“胜利日”紧密相连,后者是为纪念1945年5月9日德国在柏林签署无条件投降书而设立。这一历史时刻标志着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东线战场的决定性胜利,莫斯科作为首都,其防御与反攻战役在此过程中具有象征意义。
1941年9月至1942年1月,莫斯科保卫战成为苏德战争转折点。德军“中央”集团军群集结180万兵力实施“台风”计划,企图通过钳形攻势包围莫斯科。苏联则依托维亚兹马、莫日艾斯克两道防线及后续构建的纵深防御体系,投入260万兵力展开顽强抵抗。朱可夫等将领通过战术调整与民兵动员,在极端严寒中发起反攻,最终迫使德军转入防御。此役德军伤亡超50万人,其闪电战战术首次遭遇重大挫败,莫斯科得以保全。
胜利日作为俄罗斯核心节日,承载着多重历史与现实意义。每年5月9日,莫斯科红场阅兵成为国家仪式的高潮。2024年阅兵式中,T-34坦克等经典装备与现代武器同台展示,象征军事传承。国家元首向无名烈士墓敬献花圈,民众佩戴象征荣誉的圣乔治丝带,这些仪式强化了民族记忆。节日期间,全俄多地举行“不朽军团”游行,民众手持先辈照片缅怀牺牲者,体现了战争记忆的代际传递。
从地理视角看,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不仅阻止了德军对苏联政治经济中心的占领,更打破了“闪电战不可战胜”的神话。战役中构建的环形防御体系,依托城市外围地形与交通节点,形成纵深150公里的抵抗网络。这种战略布局为后续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会战提供了战术模板,凸显了首都防御对东线战局的支撑作用。胜利日作为战争记忆的载体,通过持续的仪式展演与教育传承,将莫斯科保卫战确立为民族精神的地理坐标。
责任编辑:程家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