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晓明
人们游览泰山岱庙,从正阳门进入,而紧邻的遥参亭往往被人忽视,其实遥参亭是岱庙建筑群南北轴线上的第一组建筑,实为岱庙的入口,民间曾有“参拜泰山神,先拜遥参门”之说。
该组建筑为一座两进院落的庙宇。唐代,此处称“遥参门”,大概当时这里仅是一座门。宋代在门内建亭,才有了“亭”的称谓。当年帝王来泰山祭祀时,都要在这里举行简单的参拜仪式,再进岱庙正式参拜泰山神。故明代以前,这里曾被叫做“草参亭”。明代扩建后改为今名。
一字之差,为何易名
遥参亭大殿正门之上悬有大匾,上书“资生普润”四字,为清代乾隆皇帝所书。遥参亭分前后两院,南为山门,门上匾额书“泰山第一行宫”。遥参亭大门南建有遥参亭坊,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石坊四柱三门,宽9米,通高5.8米,冲天柱式,柱头雕刻神兽,上部有门楣、额板和额坊、雀替。坊额书“遥参亭”,额坊正中有三宝火焰纹珠,坊左右旗杆高竖。遥参亭坊两侧有一对铁质雄狮,造型朴拙,通体黝黑。
山门内有仪门,两旁对联书:“倚山踞城无双地,奉神祈福第一宫。”遥参亭后院有四角亭和北山门,院内古银杏树高耸入云,北墙下立有石碑数通。其中最有名的是禁止舍身碑,此碑在遥参亭山门内东侧,刻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额题“禁止舍身”四字。
此碑原是康熙四十年(1701)二月,泰安民众为纪念知州张某等所立的功德碑。立后19年,泰安州事张奇逢借用此碑碑阴,刻制了禁止舍身碑文。泰山极顶上有“舍身崖”,古时多有民众为祈求父母病愈或其他原因而许愿舍身投崖者,此碑文反复劝导香客不要投崖舍身,言“舍身能成仙、报亲”之说纯属诬妄。
遥参亭,原名草参亭。宋话本小说《杨温拦路虎传》中“岳庙赞”云:“草参亭上,垆内焚百和名香。”《水浒传》及元杂剧《双献功》中亦多次出现“草参亭”。弘治《泰安州志》卷一《祠庙》云:“(岳庙)岱岳门正南有草参亭,前达通衢,亭有铜镜一面。”可知宋元至明初,亭皆名草参。其改名遥参,已是明嘉靖朝之事。
明吕颙《遥参亭》诗云:“参亭人共挹,易草以遥名。”下自注云:“旧名草参,老亲(吕经)参政分守时改云。”吕经(1476—1544),字道夫,号九川,明朝正德三年(1508)进士,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抚辽东。吕经任布政使司右参政,在正德十六年至嘉靖三年间,那么,其改亭名当在此数年中。嘉靖八年(1529)修《山东通志》卷二一《宫室》称:“遥参亭,在泰安州岱庙前。”
那么,为何时人要将“草参”易名为“遥参”呢?
明《泰山志》卷二《灵宇》云:“庙前有亭,曰遥参亭,前为遥参门,门之前为御街,宋东封警跸之地,而实为庙之第一门也。旧榜曰草参门。门中有台,台再成,台上有亭,亭重檐四面,十有六角,崚嶒绮丽。前榜曰‘岱宗’,盛中丞秋林书,为岳榜诸书之最。在昔有事于岳者,先拜于亭而后入庙,故曰草参。今有司遇祝釐于庙,罢则仪从由亭门而出,犹古之制也。亭今列屏鉴,方圆各一,高六尺许,鉴前雕座置元君像,四方来谒顶庙者亦先拜焉,故又曰遥参亭云。”
此亭之设,原作为岱庙崇祀之序曲,凡恭诣庙廷、致祀岳神者,皆须先在此演习参拜(以免正式行礼时失礼),再入岱庙举行正礼,故名“草参”。
《泰山志》称“有事于岳者”,其祭拜之对象,明显为泰山主神东岳大帝。到了明朝中叶,随着碧霞元君影响扩大,信众开始在亭中增置元君神像,由此成为香众到泰后先期拜祀之场所(官府因此在此亭置香税征收处)。自此亭“与庙隔”(《泰山道里记》),不再是岱庙之附属建筑,而发展成为一处独立的空间。
原来香客初祭于亭,是针对岱庙正祀,故名曰“草”;现在祭祀神主变更易主,香客祭此,不再是祀庙预演,则是远对于岱顶之碧霞宫(即明《泰山志》所云“顶庙”),作为朝拜元君的肇始。正由于亭祀内蕴的改变,所以时人才易“草”为“遥”,以合其实。
“亭子门首”成地标建筑
旧时,人们将遥参亭前一带称为“亭子门首”,泰安附近的三里庄、七里埠、十里河等地名就是以亭子门首到村庄的距离而命名的。为什么亭子门首如此重要,以至于成为老城的地标建筑呢?
泰安是一座因泰山、岱庙逐渐发展起来的老城。唐代以前,泰安地区人口稀少,多为一些管理山林及庙务之人。唐代以后,泰山南麓官方活动日益频繁,民间香客也逐渐增多,围绕岱庙渐渐形成一定规模的集镇。
北宋初年,官府将奉符县治设立于此。金元明清时期,更是设州、设府,一直是鲁中南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因岱庙本身的重要性和特殊地位,其南门(正阳门)至遥参亭附近也一直是这座城市的中心。
遥参亭前为泰安南北干道通天街和东西干道升平街相交的丁字路口,东离泰安府衙很近,南距泰安县衙不远,附近有城隍庙、文庙、关帝庙、龙王庙、财神庙等祠庙,饭馆、药店、布店、成衣店、山果行、杂货铺、肴肉店等商铺林立,是城内居民日常消遣、购物,城郊农民进城买卖生活用品的主要去处,加上南来北往的官宦、客商和香客,终年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一派繁华的市井景象。
有个例子很能说明当年餐饮、商贸的繁荣,一家挑担子卖甜沫的,因常年在遥参亭前经营,从早卖到晚,客来随要随盛,于是泰安城有了一句歇后语:亭子门首的甜沫——现盛(成)的。
清光绪年间,为解决城内居民吃水问题,泰安地方官员捐资开凿水渠,自王母池下引东溪——梳洗河之水入城,环绕岱庙后灌注遥参亭前,入大池以停奔湍之势。水势旺盛,清流滚滚,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用水,渠曰“曹公渠”,池即“双龙池”。由此,遥参亭前又多了一项为泰城居民供应生活用水的功能。
过去的遥参亭不仅仅是岱庙的前庭,还承载着其他社会功能。明代收泰山香税时,遥参亭是官府收税之处,香税官在此办公。民国时期,许多重要会议、集会都在岱庙遥参亭举行。
历经风雨的纪念碑
在遥参亭双龙池前,立有一块石碑——济南五三惨案纪念碑。这块石碑是为了纪念1928年5月3日发生的五三惨案而立的。
五三惨案发生在济南,为什么会在泰安建纪念碑呢?
五三惨案发生后,泰安工商界及民众曾多次在遥参亭前游行示威,强烈谴责日军在济南的暴行。次年5月,为纪念“五三惨案”一周年,在遥参亭前举行群众集会,悼念遇难同胞,并在双龙池北石栏外立“济南五三惨案纪念碑”。
1937年底,日军侵占泰安城前夕,泰安民众将此碑埋于遥参亭南墙根下,其碑座仍留在原处。1983年春,驻泰部队植树挖穴时将碑挖出,遂立于原处。
(本文作者为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理事、泰安市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