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卢家民 陈培闯 通讯员 余晓建 王秀宇

一个普通村庄,如何让“废”变“宝”,实现绿色嬗变?在河南省新乡县毛庄村,在垃圾分类上下足绣花功夫,通过30多类精细化分拣,蹚出一条“废料变肥料”的绿色乡村发展道路。



每天上午,在河南省新乡县朗公庙镇毛庄村,四辆电动三轮车就会准时出现在街头巷尾,帮助村民们把干湿分离的生活垃圾,分门别类地倒进不同的垃圾桶。这些垃圾最终要在村里的垃圾分拣中心,进行二次分拣。

“我们的垃圾可以分到30多类,矿泉水瓶、饮料瓶、垃圾袋都是能回收的,可以卖成钱。不能回收的,大概一个月一次,让环卫公司回收拉走,其余的都是就地化资源化利用了。”毛庄村垃圾回收站队长李学芳说。




毛庄村共有420户、2000多名村民,每天产出2000多斤垃圾,其中菜叶、果皮等垃圾占七成以上。这些曾经最不值钱的“烂菜叶儿”,按照比例加入红糖和水,经过村里“零污染资源分类中心”处理,摇身一变,成为了环保酵素和堆肥。

“不同的东西做出来的酵素,味道不一样,功效也不一样,”毛庄村党支部书记张新岭介绍,“白菜、萝卜这些菜帮类的,我们做的酵素用到地里边去。用辣椒、苦瓜、韭菜、洋葱这些东西做的酵素,它都有气味,这些东西做的酵素我们就用于驱虫。不能做酵素的就做成堆肥了。”



距离“零污染资源分类中心”不远,有80多亩的酵素试验生产基地。在这块试验基地里,村里生产的酵素和堆肥,替代了传统的化肥、农药,不仅能节约成本,还通过生产加工绿色农产品增收致富。

“与化肥农药种植的小麦相比,酵素种植的麦子价格要高到2-3倍,同时每亩地能节省100多元的化肥农药钱,”毛庄村党支部书记张新岭算了一笔生态账,使用酵素的小麦,加工成面粉以后,卖到8块钱一斤,“收完小麦以后,我们会种一些花生,还有玉米,还有红薯,甚至有一些地方,我们还要种一些瓜果蔬菜。”

如今,依托垃圾分类,毛庄村基本实现了“垃圾资源化再利用”,全村垃圾减量99.7%以上,农村人居环境大幅提升的同时,当地还把“垃圾分类”“绿色农业”融入乡村全面振兴之中,探索一条乡村绿色生态发展的道路。

编辑:陈培闯

二审:段玉龙

三审:卢家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