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个月的国际局势让美国总统特朗普相当不顺心。

在贸易谈判桌上没能敲定任何样板协议,俄乌局势的发展也偏离了预想轨道,最让他憋闷的是中国始终没按他期待的那样打来电话。

火上浇油的是,中国外交部4月29日发布的《不跪》短视频,如同当头一棒明确告诉美国:中国不接受任何形式的霸凌。

在这个节骨眼上,特朗普把目光投向了一个特别人选,新任驻华大使戴维·珀杜





特朗普遣鹰派大使入驻中国

美国驻华大使的位子已经空了三个多月。

原本这个要职在2025年1月特朗普重回白宫时就该补上,但因为中美关系持续紧张,后任人选硬是拖到了现在

4月29日下午,美国参议院以69比29票通过了对珀杜的任命,这个带着四重特殊身份的鹰派人物,正式踏上了前往中国的征程。



先说说珀杜是个什么人。

这位共和党议员比特朗普年轻三岁,两人十多年前就建立了密切私交。

珀杜虽然出身教育世家,父亲在休斯敦教育局当官,但他本人对经商更感兴趣。

年轻时的从军梦被美国空军学院劝退终结后,转而在佐治亚理工学院拿下了工业工程学位,从此开启商海沉浮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他堂兄桑尼·珀杜曾是乔治亚州州长和农业部长,可见这个家族对美国政坛的影响

特朗普选择这位非职业外交官出任驻华大使,背后的考量有四重门道。



第一重是政坛同盟关系

珀杜当年竞选联邦参议员时差点翻车,最终以52%的微弱优势险胜,后来却因股票交易丑闻败选。

两次竞选乔治亚州州长的失利经历本可能断送他的政治生命,但凭着紧跟特朗普的坚定立场,硬是东山再起。

两人既是政治盟友更是私交好友,这种铁杆关系在华盛顿政坛相当少见。

第二重是对亚洲事务的熟悉程度

珀杜在跨国企业锐步公司当CEO那些年,三分之一的时间都住在香港和新加坡,2019年还以参议员身份访问过中国。

尽管算不上真正的"中国通",但相较于其他完全不了解东方文化的政客,他对中国社会运转规律至少不算陌生。



第三重身份最关键,对华强硬派代表

这位前参议员曾公开表示对中国科技进步的担忧,声称中国在科研领域的投入威胁美国地位。

卸任后继续批评中国制造冲击美国市场,甚至在敏感问题上搞小动作,以官方身份窜访我国台湾省。这些举动清晰表明了其鹰派底色。

第四重则是经济领域的实用价值

从跨国公司高管到零售巨头莎莉集团要职,珀杜四十年的商战经历积累了大量经贸实务经验。

特朗普提名时就明说:"他能落实我的战略",这句话直指当前美国对华博弈的核心,关税贸易战。

在正面施加压力难以奏效的形势下,派个熟悉中国又精通商道的强硬派来"迂回作战",显然是特朗普的新招数。



美国尝试徒劳无功

纵观这项人事任命,处处透着特朗普改变策略的痕迹。

首先,特朗普派鹰派大使来华,暴露了他绝不甘心放弃打压中国。

从4月初发动关税战开始,特朗普的强硬手段在各国联合抵抗下节节败退。

这次换上珀杜这类"经济鹰派",本质上仍是幻想通过对华施压来转移国内矛盾。但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把戏,在觉醒的国际社会面前注定碰壁

其次,要严防美国利用大使对华了解搞阴谋。

珀杜在香港和新加坡生活多年,熟悉东亚文化圈的行事规则,这正是最需要警惕的地方。

回想当年美国对付日本时,就是利用对日本政商关系的深入了解,设下《广场协议》的陷阱。

如今特朗普派个"中国半通"过来,不排除会模仿当年伎俩,试图寻找我们的"认知盲区"

但时代早已不同,中国全社会对西方把戏的警惕性,远非四十年前的日本可比。



最关键的是美国败局已定。 物价飙升让老百姓怨声载道,底特律汽车工人宁愿送外卖也不回流水线,农场主开始火烧卖不掉的粮食。

这些乱象背后,是特朗普政府逆流而动的必然结果,在21世纪还想用强征关税这套19世纪的手段解决问题,好比骑着自行车追高铁。

更残酷的现实是,6.2万亿国债到期日近在眼前,日本投资者还在持续抛售美债,中国持有的美债占比已不足5%。这些数字铁证如山,说明美元霸权正在土崩瓦解。

眼下中美的较量就像高手过招,胜负早已在细微处见分晓。

从4月2日发动贸易战时的气势汹汹,到4月29日撤回汽车关税时的慌乱,再到如今派鹰犬来华的色厉内荏,特朗普政府的每一步退缩都印证着伟人那句话:"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现在这位新来的大使与其说是谈判代表,不如说是美方发出的求和信号,毕竟能打的牌越来越少,只能寄希望于这种"换人如换刀"的心理战术。



对于珀杜来华担任使节,中国始终坚守着底线原则。就像视频《不跪》传递的信息,我们欢迎真诚的交往,但绝不接受任何形式的霸凌。

珀杜若是带着平等互惠的诚意来,自然能得到应有礼遇;但若是继续玩弄"说软话办硬事"的把戏,等着他的只会是铜墙铁壁

中美之间的博弈复杂而漫长,关键就看对方能不能认清现实,靠派遣几个鹰派大使搞小动作,终究改变不了时代发展的大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