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陈甘露 李佳雨 摄影 杨涛
成都青龙湖湿地公园的草地上,白色的野花疯长,视力障碍人士兰海波正在和导盲犬“拿铁”玩小球。他做了一个假动作后,把球抛向远方,已经提前“启动”的“拿铁”迅速变向,把小球叼回来放到兰海波手里,然后兰海波会对着“拿铁”耳朵说:“好孩子!”
兰海波和“拿铁”
4月30日,是第16个国际导盲犬日,据中国残联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我国的视力障碍人士超过1700万。而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导盲犬数量仅400只左右,差不多平均每4.25万名视力障碍者,才能拥有一条导盲犬。兰海波就是那幸运的4.25万分之一。
今年是他和“拿铁”一起度过的第一个导盲犬日,兰海波接受封面新闻的专访,讲述自己和“拿铁”的这一年。
“有了‘拿铁’以后,第一次在傍晚开灯”
2024年6月19日,是兰海波第一次见“拿铁”的日子。
“很有仪式感,老师特意让我准备了清水和零食,并呼唤它的名字,然后训导员带着小狗走过来,它一来就坐在我面前,我用右手摸它的头,左手喂它零食,它特别兴奋、特别高兴。”兰海波说,自己在排队等候导盲犬的两年多时间里,曾无数次幻想自己小狗的名字、样子、毛色,“当它真正来到我身边的时候,就有这样一个想法,哦,这是我的导盲犬,它毛茸茸的,毛特别光滑,就会有一种终于得到答案的感觉。”
“拿铁”带着兰海波绕开障碍物
兰海波随后在大连中国导盲犬训练基地待了30多天,和拿铁一起接受培训,他学会了如何和“拿铁”相处、如何照顾它,梳毛、喂食、捡粪便,这些健全人很快掌握的动作,视力障碍人士都需要一遍遍去熟悉、去练习。
回到成都后,兰海波第一次和“拿铁”出门,“我非常紧张,尽管已经磨合了一段时间,但刚刚离开训导员,一个人带着小狗行走,心里仍然感觉挺没底的。因为你没办法跟周围的环境交互,以前用盲杖,敲一下就知道这里有障碍物,但导盲犬不一样,有时候它可能在转弯,你觉得这不是我要去的方向,但实际上它可能是在帮你绕障碍物,所以刚开始需要建立信任。”
“拿铁”带着兰海波走在去地铁站路上
一次次的磨合和信任后,兰海波和“拿铁”已经非常默契,他的手可以通过导盲鞍轻微的变化感觉到“拿铁”的状态和想法,而“拿铁”也熟悉了兰海波的走路节奏和习惯。
让兰海波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有了“拿铁”以后自己再也没有受过伤:“以前怎么着一年半载也得受几次伤,摔一次,撞一次,都是在所难免的,但我复盘这一年的生活,发现再也没有受过伤了,这在我以前是挺难以想象的。”
拥有了“拿铁”以后,兰海波自己的作息也变了,因为工作关系,爱熬夜的他现在每天早上六点过就要起来遛狗,陪“拿铁”出去散步和上厕所。
“出门的时候会想到要给它带水、狗粮。”和绝大部分宠物犬不同的是,当主人去工作时,宠物犬大多在家里等待,而导盲犬则一直陪伴在主人身边,“几乎形影不离,我们是‘人犬合一’的。”
当然,最大的改变,是兰海波第一次在傍晚开了灯。“训导员老师特意告诉我们,晚上六点以后,要给小狗开一盏灯,不然小狗不知道你的状态。在过去的很多年里,我是不用灯的,甚至家里灯的开关在哪里,我都可以不知道。‘拿铁’回来以后,我每晚六点钟就会把灯打开。”
以往,每天晚上小区里其他房子的灯陆续亮起来了,而兰海波家是黑的,“现在,当电灯开关被按下的时候,我知道,虽然我看不见,但这里一定更像一个家了。从现在开始,我也是万家灯火中的一个了。”
“‘拿铁’让我找到了生活应有的样子”
有了一盏灯,有了安全的出行,兰海波说“拿铁”的到来给了他前所未有的自信心,“有了一种生活重新回来的感觉,我对生活有了掌控感,我可以走着去一个地方,这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以前,兰海波出门的原则是,能打车绝不公交,再近的距离他都打车去。
也是出行中的一件事儿,触发了他想要申请一只导盲犬,“我有一次去见一个人,走到盲道上,盲道中间居然有一棵树,我撞得满脸都是血。”兰海波说自己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很难接受拿着盲杖走到自行车堆里出不来的那种窘迫,“其实这是一件蛮受伤的事,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在想我能不能选择一种更从容、更有尊严的出行方式。”
兰海波和“拿铁”在公园玩小球
“拿铁”的到来,给了兰海波这种自信、这种从容和尊严,他的生活版图也扩宽和完整起来。“以前,我永远无法想象自己能去夜市那种很嘈杂、复杂的环境。”兰海波使用盲杖时,依然需要听力作为辅助,嘈杂的环境让他很恐惧。
“沸腾的烤鱿鱼焦香、糖炒栗子的甜味、爆米花炸开时的声浪和汹涌的人潮……”这些活色生香第一次如此具体地铺展开在兰海波和“拿铁”的面前,曾经连一瓶矿泉水都需要网购,如今,兰海波喜欢早上去早餐店吃包子,他会特意多点一个白水蛋,剥给“拿铁”吃。“大家可以选择步行,我也可以选择,大家可以选择打车,我也可以选择。我不像以前那样,我只能选择一种。我觉得,在生活当中可以选择,才是真正获得了生活。”
现在,兰海波会去超市买东西,会去楼下水果摊挑水果,他知道家附近哪里有奶茶店、哪里有咖啡馆、哪里的餐馆更好吃,他第一次感受到了世界和自己实实在在的联结。
而这些巨大的改变,让兰海波发自内心地鼓励身边的视力障碍人士去申请导盲犬,“大家要有可以走出去的勇气和心愿,那么你其实也可以尝试的,也可以获得这个幸运的。”
“拿铁”在喝水
“希望‘拿铁’不仅仅是一只工作犬”
1岁多的时候,因为疾病,兰海波就失去了双眼,后来家人想送他去学按摩,因为力气不够大,兰海波放弃了,自学了更喜欢的音乐、电脑、编程,如今他的工作是一名编曲师。在申请导盲犬之前,兰海波最困扰的一个问题是自己能不能照顾好它。“我在生活上是一个自己都不怎么爱收拾打理的人,很担心不能好好照顾。”拥有了“拿铁”以后,兰海波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是:“我的小狗太棒了,它给我带来了那么多便利和自由,我一定要对它好,我希望它是漂漂亮亮、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
每个月,兰海波喂养“拿铁”的狗粮、零食和鱼油的费用,再加上带出去洗澡体检的费用,平均下来1200元到1300元。“其实申请之前,我也会担心费用问题,当时一个老使用者(视力障碍人士)跟我讲,这个五六百也是,一两千也是,看你怎么去喂,对吧?”
为了记录自己和“拿铁”的生活,兰海波开了一个社交账号,自己拍摄,并用图像和文字转语音的软件,自己剪辑视频,分享和“拿铁”的许多瞬间:“导盲犬陪伴我们的时间其实蛮短的,像‘拿铁’下个月就四岁了,导盲犬的服役有一定年限,退役以后,可能就重新回到寄养家庭了。所以我也是想能够在他陪我的这段日子里,把他的一些瞬间,非常美好的,非常值得珍藏的东西记录下来。”另一方面,兰海波也希望这个账号能够普及和传播导盲犬的知识,让更多人了解它们。
“拿铁”和兰海波坐地铁
让兰海波惊喜的是,成都这座城市从不缺乏对导盲犬的包容和温度,“据我所知,成都的导盲犬不到10条,但我出行或走到哪里去,几乎没有遇到过被拒绝的。成都很多人也养宠物,但他们看到我和“拿铁”行走的时候会说‘不要去打扰他们,别人在工作’,这一点让我很意外。”
导盲犬作为一种工作犬,一生会分成寄养期、培训期、服役期和退役期四个阶段,只要佩戴上了导盲鞍,就处于工作状态,它们是不能被陌生人抚摸、不能被陌生人呼唤、不能被喂食的,似乎和“快乐小狗”的幸福狗生有很大的区别。
这些年,关于导盲犬的天性被压抑的争议声也越来越多。“在培训时,导盲犬是否有工作的意愿性是我们淘汰的因素之一。”中国导盲犬大连培训基地外联负责人王艺霏告诉封面新闻记者,是否有工作的意愿是成长为导盲犬的首要条件。“我们在训练导盲犬的过程中会去考量狗狗是否乐意做这份工作,它忙完之后是开心的,它觉得自己是有使命来完成这份工作的,我们就会继续训练它。”
此外,导盲犬每天工作的时间并不长,“可能出行大概半个小时、40分钟,它就结束工作了,让它摘下导盲鞍,和宠物犬是一样的,可以撒娇,可以去要零食等等。”
兰海波说“拿铁”回来之前其实很内向,“我发现它现在不工作的时候,比以前活泼些了,爱和我玩拔河之类的。我希望它在我的世界里不要只是一只工作犬,它也是一只快乐的、可以撒娇、可以奔跑、可以玩耍的小狗。”
现在,兰海波结束一天工作后,爱和“拿铁”去家附近的面馆吃一碗面,“坐在人群中,听着他们聊天,说着生活琐事。或许这对于普通人而言是再寻常不过的事,而我现在也真的拥有了。这是我的更大的世界,也是属于我的人间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