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这种竹到底长什么样?

刘春梅

绵竹,是千年古县名;绵竹,也是一种竹类植物名。那么,“绵竹”这种植物有什么特征,与其他竹类有什么不同?绵竹境内的竹子不少,哪些是真“绵竹”,哪些是假的?“绵竹”是本地的独特品种,还是其他地区也有分布?……这种种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好奇,也长期困扰着一部分深爱家乡的绵竹人。

为回答这些问题,2024年,绵竹市科协牵头,发动当地有关部门,集合民间有识之士,成立了调研课题组,并邀请西南科技大学的相关学者共同开展调研。日前,一场名为“绵竹种的认定及培育保护”的座谈会在绵竹举行,对调研行动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进行了总结,与会人士还就如何科普和弘扬“绵竹”文化,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历史上的“绵竹”

“扬雄抒颂,杜甫入诗”

在绵竹市人民公园,有一丛茂密的竹林,身姿瘦而高挺,每有风吹过,伴着簌簌的声响,竹梢轻轻摇曳,如少女般翩翩起舞。每天都有很多游客在此驻足观赏。竹林旁立有一块石碑,刻篆体“绵竹”两个大字和诗圣杜甫著名的《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史载,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营造草堂时,以诗代函,从好友、时任绵竹县令韦续处觅得绵竹一丛,植于草堂,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绵竹市人民公园内杜甫诗碑处,“绵竹”亭亭玉立。

显然,在距今1200多年前、杜甫生活的时代,绵竹就已成为一种竹中珍品,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这首诗便是最好的证明。而据绵竹市党史市志研究室顾问宁志奇的考证,绵竹从众多竹类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独立种类的时间可以上溯至西汉晚期。众多史籍记载,西汉辞赋家扬雄曾作《绵竹颂》,得汉成帝赏识。李商隐的诗歌曾运用此典故:“几时绵竹颂,拟荐子虚名。”虽然《绵竹颂》至今未找到原文,但宁志奇研究发现,“古人评价扬雄的《绵竹颂》一文写得思绪绵邈、音韵幽谧,将绵竹之媚、之素、之箫然气度融入文中。因而能够确定扬雄的《绵竹颂》是赞美绵竹这一竹类植物的。”在民国版《绵竹县志》黄尚毅撰写的序言中有云:“扬雄抒颂,杜甫入诗。江乡丰稻,山人足鱼。”可见,在绵竹人的心中,一直将“绵竹”视为家乡的象征,引以为傲。

全面摸底调查

绵竹境内“绵竹”不到1万株

那么,绵竹这种竹子到底长什么样呢?民国版《绵竹县志》在“物产”部分有专门的条目介绍:“绵竹(特产),叶细片多而节长,有柔韧性,每节上有圆圈,中黑如太极图,梢头挺立,冬枯夏荣,县城外南轩祠华严寺多有之。”



《绵竹县志》中描述的“绵竹”

根据这一描述,西南科技大学胡尚连教授和龙志坚博士经实地考察比较,初步认定现今绵竹地区的料慈竹,即为汉代传承至今的“绵竹”,其性状特征是:挺拔向上,基本不勾头,叶细,竹节较长,最长可达一米,竹节上下都有向下的一圈绒毛,嫩竹脱笋壳时竹节上方有明显的凸起,仿佛太极图,多数为丛生,向阳之处翠绿靓丽。



“绵竹”竹节上有两圈绒毛,分别向上和向下,像人的眼睫毛。

2024年,绵竹市科协牵头的寻找“绵竹”调研课题组发动各镇街科协、农服中心(林业站)人员搜集线索,在该市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寻找“绵竹”行动。根据社会各界提供的疑似“绵竹”线索,深入各镇(街道)、村(社区),做了近30次实地考察和认证,最后统计发现,目前绵竹市境内共有10余处“绵竹”分布,少的只有1丛,最多的100余丛,全市范围内共有近300丛,总数量不足1万株。其中,公共场所只有人民公园杜甫诗碑、月亮泉公园知竹园、绵竹市委党校培训大楼外、绵竹中学回澜塔下、剑南春集团科研楼外,这几处有少量“绵竹”。这些现存“绵竹”来源有二:一是绵竹市人民公园,二是绵竹中学老校区。

抢救性繁殖栽种

一群人默默守护“绵竹”

王平是绵竹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长期追踪“绵竹”的相关新闻,是此次调研行动的发起人之一。为了对绵竹境内现有的“绵竹”验明“真身”,他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查阅了所有能找到的档案资料,不厌其烦地寻访当事人,深入了解每一株“绵竹”的来龙去脉。

王平发现,20多年前,当时的绵竹市科协干部任金畬撰写过一篇《绵竹——竹中珍种》,发表在1999年的《绵竹文史资料选辑》上。文中记载,“绵竹”是绵竹的特产竹种,1962年,祥符寺、南轩祠、华严寺都有“绵竹”,后因多种原因不复存在。为抢救这一濒临灭绝的物种,任金畬于1986年向有关部门呼吁,受到政府和林业部门重视,后由林业局技术干部经过细致查询,终于在原广济乡南岳村五组农户米文法的房屋地边发现一丛绵竹,取得三竿在原遵道乡高安村进行埋竿繁殖,获得成功,“绵竹”才后续有种。繁殖的竹苗,陆续提供给人民公园、县政府、年画社、剑南春酒厂种植。

王平还从绵竹市人民公园原主任丁祥华处得知,20世纪90年代,绵竹市林业局从市人民公园的“绵竹园”(今杜甫诗碑处)引种“绵竹”到原遵道镇高安村的苗圃进行无性繁殖,同时开展“绵竹”抢救性移栽,从人民公园移走的“绵竹”,分别栽植在国营林场安国苗圃、新市苗圃等地。1992年后,绵竹市人民公园多次引进栽种“绵竹”,但因开花陆续枯萎死亡,后从原遵道镇高安村处的苗圃引种几株到今杜甫诗碑处,一直存活至今。

另一个守护“绵竹”的故事颇具传奇色彩。1982年10月的一天,正在办公室备课的绵竹中学生物老师杨林,听学生说回澜塔下的“绵竹”开花了,这一消息让他又惊又喜。因为竹子开花周期很长,有的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竹子开花结籽,可遇而不可求,杨林迅速赶往现场,最终如愿获得了“绵竹”的种子。



杨林为繁育移栽的“绵竹”搭支架

杨林将来之不易的两粒“绵竹”种子播种在花盆里,精心呵护。次年春天,种子开始生根出苗,茁壮成长。为了给它们提供最佳的生长环境,杨林屡次为其“搬家”移栽。2017年,经过第6次移栽后,它们最终“落户安家”至汉旺镇新开村八组。杨林在多次移栽中不断摸索创新,找到了全竹冠、全枝叶的带大土球移栽法,使得“绵竹”在移栽中仍能正常出笋。

如今,杨林的花木园里,几十丛绵竹已繁茂生长在新开村沿山旅游公路旁,共计一千多株。杨林培育守护“绵竹”的故事被王平写成新闻报道,在当地传为美谈。杨林,也是此次调研课题组的主要成员之一。

关于“绵竹”众说纷纭

用科学说话辨真伪

让调研组成员感到遗憾的是,在寻访过程中他们发现,很多绵竹本地人搞不清哪种竹子是真正的“绵竹”,成都杜甫草堂、望江楼公园的“绵竹”是20世纪50年代后引进栽种的梁山慈竹,网络上百度“绵竹”,也显示为“梁山慈竹的别名”。甚至绵竹有关方面,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从宜宾蜀南竹海引种,也是将梁山慈竹当作“绵竹”进行栽种和培育……这些都混淆了大众的认知,让何为“绵竹”变得众说纷纭,真伪难辨。但梁山慈竹的典型形态特征为:竹粗壮,勾头,叶片大,节长一般40厘米,节上下无绒毛,节上无凸起。这与《绵竹县志》中描述的“绵竹”大相径庭。

德阳市林学会副会长喻晓钢表示,目前学界关于“绵竹”的论说归纳起来有四种:一说为竹类专家易同培教授在其编著的《中国竹类图志》中,将其疑为“梁山慈竹”;二说为西南科技大学胡尚连教授和龙志坚博士将其定为“料慈竹”;第三种说法,在竹类植物分类中,单竹属植物中本就有“绵竹”种类;第四种说法,前些年德阳在发展竹产业时曾大量引进“绵竹”,后经确定为大叶麻竹。

“究竟哪种说法正确,尚有待竹子开花后专家对竹种进行科学鉴定,或是对不同竹类进行基因测序后,才能给出‘终审’结论。”他认为,绵竹的“绵竹”竹竿纤细,不足10米,可做造纸原料和园林材料,与料慈竹有所区别。料慈竹是簕竹属乔木状竹类植物,竿直立,高可达10米,是优秀的纸浆用竹之一,也是制作竹编胶合板的优良材料。“绵竹”与料慈竹均可作为造纸纸浆原料,后者还可作为竹编的优良材料。假如“绵竹”是料慈竹,原就在四川有分布,属于四川原产竹种,不足为奇;若经过专家鉴定,有关部门认定为一个新竹种,在竹类植物分类学上就有较为特殊的意义,还能为德阳生物多样性增添新的竹种。

建议重视“绵竹”文化

促进地方文旅发展

“绵水之滨,多竹,故名绵竹。”《绵竹县志》的记载,道明了绵竹县名的由来。西汉初期,汉高祖六年绵竹建县,公元前201年,绵竹就有了今天的县名。绵竹作为全国唯一以竹类名称命名的古县,与植物“绵竹”之间唇齿相依、互融共生的关系已绵延了两千多年。竹,又因其“虚心有节”,受到历代中国文人推崇。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而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竹均榜上有名,苏东坡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可见竹在国人心中的地位之重,同时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象征。



剑南春科研楼外的“绵竹”翠影

正如调研报告中指出,此次寻找“绵竹”行动,不仅仅是为了给“绵竹”正名,也是为唤起更多人爱护“绵竹”这一珍稀物种的意识,更重要的是对“绵竹”所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表达、创造性转化,为今天的绵竹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服务,全面提升历史文化名城绵竹的知名度、美誉度。

在当天的座谈会上,针对下一步如何弘扬竹文化、发展竹产业,促进地方文旅发展,与会代表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比如,加大“绵竹”的科普力度,建立“绵竹”培育基地,推动“绵竹”文化与绵竹年画等“非遗”产业联动发展,开发竹工艺品及竹美食,在景区创建中体现“绵竹”文化,建设竹生态长廊夏季旅游避暑胜地等等。

绵竹市科协主席陈建军表示,寻找“绵竹”调研行动仅仅是一个开始,“绵竹”种的认定和培育仍将持续和深入,加强“绵竹”的科普宣传、弘扬“绵竹”文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她希望更多部门、社会有识之士参与进来,齐心协力做好这项工作。喻晓钢对“绵竹”的未来充满信心:“做好竹文章,绵竹大有可为!我看好绵竹!”

来源:德阳日报纵目周刊

作者:德阳传媒记者 刘春梅

供图:王 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