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了却不知道该挂哪个科室?不同医生给了完全不同的治疗建议,听谁的才靠谱?想找个靠谱医生,网上信息真假难辨怎么办?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普通人在就医这件事上依旧困难重重。最近,我请回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何继业医生,一起聊了很多真实的就医故事!
何继业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骨科
主任医师
文字内容摘自本期播客,完整音频见文末
特别感谢文字整理伙伴:玲玲
菠萝:作为医生,如果你自己或家人生病以后,会怎么就医呢?
何继业医生:大部分人看病都会两眼一抹黑。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在家附近找一家三甲医院,然后去预检分诊台,由护士来分配到相关科室去就诊,然后在科室找一位副主任医师或者主任医师去问诊,这个路径我认为是有问题的。
去到对的科室非常重要。但预检分诊的护士工作压力很大,更多的时候可能会想着赶紧给你分一个科室让你及时去看病,同时也受限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可能分得不是那么准确。所以,首先你自己要做些简单的攻略。现在的AI很强大,建议大家可以先把自己的症状输入进去,然后让它建议需要看什么科室;我最近做过一些尝试,还挺有帮助的。
至于选医生,其实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情,包括我自己选的时候也很困难。到底怎样选呢?有些方法可以用的,比如上网去查一下医生的口碑,因为有些医生会做科普宣传,网上的信息会比较多。但并不是说没有相关宣传的医生就不是好医生了,所以还是蛮有挑战的,比如有一些医生的评价不怎么高,但行业间都知道他在疑难杂症方面医术很高,也许他的沟通方式没有那么令人满意,但医术挺好的。
患者的口碑是最重要的。如果你能够在一个患者群中去询问,那还是比较靠谱的。但最靠谱的是医生周围的一些人,如果你认识这家医院的一些医生护士,可以去问问他们,会比网上的评价更可信,特别是手术室的麻醉师,对医生是最了解的。
选医生一定要去看医生的线下门诊,因为网上只是文字,但是线下门诊的时候,你是有第一感觉的,要相信你的第一感觉。某种程度上说,选医生是要看缘分的,这个有点玄学。
从哪几方面可以证明这个医生是值得信任的呢?
第一,这个医生能不能耐心地听你讲完自己的一些症状。第二,他有没有仔细地给你查体。第三,他有没有仔细看影像资料。作为临床医生,我们既要看病人,还要查体,还要看片子,还要做手术,这就完成了一个学习和反馈的闭环,所以临床医生看片子往往比影像科医生看得准。
菠萝:在公立医院,每位患者就诊平均只有6分钟的时间。你有没有希望这个患者多长时间内把他的事儿说清楚?
何继业医生:平均6分钟,不代表每个病人都是一样的。有些病人病情复杂,时间会稍微长一些,有些人在描述病情时会抓不住重点,从头给你讲个故事。比如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在什么环境下,我摔了一跤,但是我就告诉他,你直接说怎么摔的就可以了。作为病人来说,需要把整个过程简洁地表达出来。
其实详细沟通这个过程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个沟通过程你能够感觉到这个医生对你是不是很关心,而且更多的时候是需要医生来提问的。很多病人可能把自己觉得很重要的事反复说,其实对下诊断或决定怎么治疗意义不大。而医生问的问题往往是切中要害的关键问题,一定要好好回答。
菠萝:现在很多患者可能会同时找好几个医生看病,听到了很多截然不同的诊断和治疗建议,该怎么办呢?
何继业医生:是的,每个医生都有自己的盲区。现代医学把专业分工得越来越细,在医生越来越深耕自己专业的同时,视野变得越来越窄了。
举个例子,比如我们骨科专业,一开始什么手术都做,但是后来就分工越来越细了,比如做骨折的叫创伤科;关节置换叫关节外科;还有专门做足踝的科室。问题就来了,就是每个科室的医生视野会变窄。临床上现在这个问题还蛮普遍的,假设患者年龄60岁,出现膝关节疼痛,如果是运动医学的医生,他会觉得是半月板损伤,做微创手术就好;如果是关节外科医生,他会说应该做关节置换;如果是创伤科大夫,他会觉得你做个矫型也能解决问题。
对于患者来说他就很懵。三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到底应该相信谁?这就是我们现在医学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只深耕在自己的专业里面。这三个医生站在自己的专业角度来说都没问题,但患者会很迷茫。
对于这类问题,现在有两个解决方案。有些医院就开始做MDT(多学科诊疗),大家坐下来一起读片和解决这个问题,这是最佳方案。但是这样效率太低了,而且成本也很高。第二个方案就是患者要做一些功课,自己去搞明白一些问题。比如这几个不同的选择哪个更适合我,这个也会有一些门槛。总而言之,在医学上的决策是非常困难的。
菠萝:事实上,好多问题其实不一定有唯一最优解。因为很多时候你无法完全知道一个人的个体状况是什么,除非你有上帝视角。
何继业医生:这个就是我前面说的,碰到什么样的医生,是要看运气的,也许你碰到这个医生给你的方案,真的对你来说就是一个最佳方案。
我觉得医学的结论没有优劣之分。因为它的结论是根据证据来的,每个医生掌握的证据的多少是不一样的,所以结论一定是有差别,但不能说哪个一定好,哪个一定不好,只有适合你不适合你的。
现在我们骨科的学科分类有一个新的趋势,就是按部位分。比方说你是做膝关节的,那么膝关节的手术方式你全都要掌握。我特别喜欢查理芒格说的一句话:当你拿着榔头的时候,你看什么都是钉子。所以,你的工具箱里要尽有可能多的工具。这对一个医生要求是很高的。你应该是做一个大师,什么手术都会做。
我还碰到过一些很有趣的案例,有次在门诊碰到过一个女性,五十来岁,说这里不舒服,那里不舒服,然后我也没给她去查。因为我觉得她不是关节的问题,而是有点焦虑,是心理的问题。
那天我还有点时间,就跟她稍微聊了聊。后来了解到她是一个全职妈妈,儿子在上初中三年级。聊到后来我发现,她实际上所有的身体不适都来自于睡眠不好,来自于焦虑,来自于鸡娃。
我就问她跟孩子的关系好不好,她告诉我其实亲子关系就挺紧张的,也是造成她情绪和躯体症状的原因。后来我们聊了很多,我说这是孩子的生活和学业,不是你的,要做到课题分离,你应该有你自己的生活、工作和追求。如果把自己的所有东西都强加在孩子身上,第一不公平,第二个亲子关系也不会好。整个过程她就静静地听我说,也加了我的微信,后来她发了个微信给我:“何医生你今天跟我讲的话,我在路上想了想,突然明白了,你说是对的,我要改变。”所以很有意思,我甚至没给她做专科的进一步检查,但是我解决了她的问题。
我一直在想,医学是科学的一部分,但它是以科学为基础的一个综合学科,应该综合社会学、心理学方方面面的学科在里面。
现在很多患者觉得医生挺冷漠的,讲话很生硬。我觉得有几个原因,第一个就是我们现在的医学教育在这方面的投入还是比较少的。很少有老师或者医生来教我们怎样去面对患者,怎样去解决不同的患者的问题。第二就是医生的工作量很大,昨天我一天做了12台手术,到家已经十二点了,第二天六点半就要出门。在这种状况下,如果还要笑嘻嘻地面对患者,其实不容易。所以有些医生可能态度是比较生硬的,但不代表他没有好好诊断。
菠萝:我在美国的时候,看到大部分医生对患者的态度非常好。但是你知道吗?每个医生微笑的背后都有一个账单等着你,费用非常高。我曾经跟一位在中美都工作过的医生聊过,他说美国的医生才没有中国医生关心病人呢,中国的医生不仅要看病,还得考虑怎么帮病人省钱,还得考虑病人的家庭关系等等。我现在对医生也确实有了更多理解。
何继业医生:昨天我做了一台大腿的骨折手术。这台手术的话大概3万块钱,甚至有些地方2万块钱就能搞定了。但是,在美国要花20万,而且是美金。
菠萝:对比太明显了。那我找到了一个自己觉得还挺靠谱的医生,我门诊也见了,也觉得这个医生还挺好的,下一步关键是什么呢?
何继业医生:接下来要就后续的治疗跟家里人做好一些沟通和安排。因为病人住院是需要家庭整个系统的支持,特别不能忽视心理的支持。有时候心理支持可能比手术本身还要重要。
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我认为有三点是很重要的。
第一个是查信息的来源。很多人会看微信公众号,如果这个微信公众号的创始人学历背景是很好的,而且内容都是有出处,最好是有参考文献的,我觉得是可以相信的。
第二个是查证据。在循证医学领域,关于证据有个金字塔,自下而上分别是最不靠谱和最靠谱的来源,最不靠谱的就是专家观点。最靠谱的就是做了严格的临床研究的。所以个人观点、道听途说都是没有意义的。
第三个是查一致性。拿到的这些信息的来源,跟这些专家的说法要对得上号。如果能做到这三点,我觉得你在看病当中会给自己一个更合理的决策。
核心就是要会搜索。真的可以帮你搜索很多临床证据。
当然也要警惕网络上的骗局。我以前碰到过一个病人,他跟我说,通过网络搜索,看到一个治疗方法,进了个群,那个群里都说自己是病友,后来才知道,那100人的群里面就他一个是病人,其他99人都是演员。
菠萝:如果有医生朋友,什么样的问题应该问他,或者应该怎么问?
何继业医生:我先说几个不太好的方面,第一个是上来就说,“在吗?”第二个就是60秒的语音。我特别希望有什么事情就用文字全部打出来。因为眼睛看信息是非常快的,但是听语音是很难的。
如果有重大的决策需要医生朋友帮忙的时候,特别是他专业范围之内的,当然可以寻求他的帮助。但是小事情,比如说加号、插队等等,如果不是救命的事情,你可以等一等,因为大家要善用你的资源。
医生他不是神,他是人。寄希望一个医生能够帮你解决所有的问题,甚至说这个医生就是完美的,这是不现实的。
另外我想跟大家说的是,什么是科学?科学是可证伪的。现在的科学很多东西,包括医学,不代表就是完全正确的。现在看似正确的东西,有可能十年二十年以后会被推翻,但也不代表现在的治疗有问题,只是代表了当前的科学理解,或者最新的一些观念和指南。
再举个例子,比如以前大家都觉得骨折后要休息,要绑石膏。但是现在石膏用得越来越少了,现在要用活动支具,然后让病人开始早期活动,只有这样骨折才愈合得更快,软组织才不会粘连,关节不会僵硬。也就是说现在理念完全变了,你现在做的东西,在将来也可能是要被改变或推翻的,但不代表现在做的是错误的,任何东西都是在不断向前发展。
菠萝:真正在用来治疗的时候,可能任何时候都是当下认知下的最优解。比如对于肿瘤的治疗,以前只有化疗的时候,它就是最优解。后来有了靶向药,它又是最优解。现在有免疫药物,有综合治疗,都可能就是当下的最优解。
我前段时间听一个节目里说的,什么东西是比较客观的呢?就是如果这句话是从你的仇人嘴里说出来,你依然觉得是对的时候,这个证据就非常强,就是事实。
比如你现在生病了,如果是说某院士说这个药是比较好的,你会觉得有道理,但如果换成你特别讨厌的一个人说出来,你就觉得没道理。那这个东西就是观点,而不是事实。因为即使你的仇人说高铁时速有300公里,你也得认可,这就是事实。
何继业医生:但是要区分这个证据等级,我觉得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还真的是蛮难的。听专家观点更容易些,但是专家观点在我们的证据链条上是最不靠谱的。最怕的是专家不按照证据链条来讲。
因此,当碰到一件事情不是危及生命的,一定要慢一些,做慢思考,去想一想这件事情我怎么去做?不要马上下决定,往往紧急的时候做决定都是错误的。
我有一句话特别想告诉大家:非同寻常的结论需要有非同寻常的证据去支持。如果现代医学要花很大力气去治疗的一种疾病,某某“神医”说喝个偏方就可以了,那科学家们干嘛要去研究那么复杂的药物呢。你对这个东西就要有深刻的怀疑。
我看到很多患者喜欢到网上去买莫名其妙的药物,很多都是三无产品。它确实是有效果,成分最常见的就是激素。很多的疾病,无论是关节痛,还是风湿性关节炎,激素确实一用就有效,但一停就没效,而且长期使用激素以后并发症非常多。
我还想说一件事情,就是保健品的问题。保健品99%都是没有疗效的。保健品是不需要循证医学证据,不需要临床证明的,安全性等同于食品。但凡它证据和疗效强一点,它就会变成药物。因为药物的价格要高很多,更能赚钱。但这真的就是人类天然的弱点,就是没有办法那么容易放弃希望。
菠萝:我觉得还有一个根本原因,人更愿意听故事,理性思考是更加困难的。比如那种高额彩票,其实中奖概率比你连续被闪电劈死两次还要低。你绝对不会觉得会被闪电劈死两次,但会抱有幻想能中大奖。聊聊一个问题,你觉得未来AI会对医生工作有什么帮助吗?
何继业医生:我觉得未来医生可能真的不需要这么多,在理论上AI可以做很多的工作,特别是有一些工作只需要看不需要动手的,比如一些影像识别或者模式识别。医生不会消失,但是医生的岗位一定在减少。
第二个就是工作模式会变,我们将来会更依赖AI来帮助到一些决策。比如现在很多的年轻医生要完成病历书写等很复杂很繁重的文字工作,都是可以用AI来完成的,大大提高我们的效率,让医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患者去沟通、去共情、去了解需求,去做一些更加有意义的事情。
医生的经验是来自于你看过的病人、做过的手术,在你体内、大脑上面形成的隐性知识和肌肉记忆。但是这些东西AI学起来比你快太多了,你要用一辈子来积累几千个病例。但是AI可能几天时间积累的病例数就比你丰富的多。
同时,医生在利用AI去学习的时候,它是一个不知疲倦的老师,会给你更多的反馈,让你成长得更快。所以我觉得将来的教育模式、医疗模式,所有行业的模式,通通都会有颠覆性的改变。只要你愿意学习,成长会很快。
菠萝:谢谢何医生的分享。今天又聊了好多干货:一方面对医生这个职业要有更好的理解,也别当神。另外要学会怎么和医生交流沟通,要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判断能力;还有搜索能力,可能是一个普通病人和一个优秀病人的重要差别。希望大家都能坚持学习,就医时少走弯路。
-点击收听何医生更多精彩故事-
本期BGM:攀山 - 小阿七 (何医生近期爱听~)
/本期志愿者/
致敬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