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0日,日本防卫相中谷元宣布将投入1.94万亿日元(约合137亿美元)建造两艘"宙斯盾系统搭载舰" 。这个金额相当于日本2024年全年军费预算的5.6%,单舰造价超过美国"福特级"航母的1/3,刷新日本战后最大单笔武器采购纪录。当三菱重工船坞开始切割首块钢板时,距离日本放弃陆基宙斯盾计划已过去五年,这场从陆地转向海洋的反导布局,折射出东北亚安全格局的深层演变。
日本两艘“宙斯盾系统搭载舰”编队航行效果图。
新型驱逐舰长190米、宽25米的标准舰体设计,使满载排水量达到1.4万吨,相当于两艘半日本现役摩耶级驱逐舰的总和 。美国洛马公司提供的AN/SPY-7雷达系统占据舰岛三分之二空间,这个原用于陆基反导的装备,首次被移植到海上平台。其探测距离较前代产品提升30%,理论上可跟踪时速20马赫的高超音速武器,但代价是舰体机动性下降40%,回转半径增至伯克级驱逐舰的1.8倍 。
武器配置体现"攻防一体"思路,128个垂直发射单元既可装载"标准-3"BlockⅡA拦截弹实施大气层外反导,又能搭载射程1600公里的"战斧"巡航导弹实施对陆打击 。这种设计使单舰同时承担海上反导与远程攻击任务,但实际作战效能受制于美国技术限制——所有导弹火控系统需经美国国防部授权解锁,日本自主研发的12式反舰导弹改进型至今未完成兼容测试 。
建造时间表暴露战略焦虑。两艘巨舰计划分别于2028和2029年交付,这个速度比美国同级别舰艇建造周期缩短15个月。为赶工期,三菱重工将采用模块化分段建造法,把舰体切割成180个预制单元同步施工。但防卫省内部文件显示,关键雷达组件的美国供货周期已延迟6个月,可能影响2027年的首次海试 。
深层次矛盾在于作战定位模糊。舰体尺寸超越所有现役驱逐舰的设计,本是为搭载体积庞大的SPY-7雷达,但由此带来的高雷达反射面积使其在近海作战中易遭反舰导弹锁定。美军太平洋司令部2024年兵棋推演数据显示,此类大型舰艇在东海海域的生存时间不超过72小时,远低于伯克级驱逐舰的120小时 。
当日本民众热议"亚洲最大战舰"时,韩国军方已启动万吨级驱逐舰研制计划,朝鲜则公开新型潜射高超音速导弹试射画面。这场军备竞赛的齿轮一旦启动,技术依赖与战略冒进的双重风险将如何收场?期待你的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