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8日,加拿大举行第45届联邦大选。这是国会席位从338席增至343席后的首次选举。在经济疲弱、生活成本飙升,以及川普重返白宫所带来的地缘政治阴影下,自由党在党领卡尼(Mark Carney)带领下赢得连任,连续第四次执政,虽仍为少数政府,却创造了加拿大政坛罕见的持续性胜利。

这场选举本是保守党“大有可为”的机会:年初曾领先自由党20个百分点,最终却被自由党逆袭,说明自由党虽伤未亡,依然在中间选民与移民选票中占据高地。而保守党虽席次大增,却仍止步于政权门外;新民主党则全面溃败,党领辛格宣布辞职。

这场选举不仅是一次政权的确认,更是一次国民性格与国家文化的映照。我们要尊重加拿大人民的选择,同时借此更多认识这个国家。

一、加拿大政治光谱长期偏左,制度决定路径

与美国“中间偏右 vs 右翼”的两党对抗不同,加拿大政治长期偏向“中间偏左 vs 更左”。全民医保、高税收、政府干预,被视为“社会契约”的一部分,而非意识形态争论。自由党强调社会平等,新民主党强调经济正义,即便经济再差,选民也很少“右转救国”。

这种制度路径背后,是加拿大的政治文化深信:国家存在的意义,不是做最强的国家,而是做对人民最好的国家。

二、移民结构强化“福利自由主义”

加拿大每年接收超40万移民,多来自亚洲、非洲、中东和拉美,这些人群普遍更依赖公共服务,对“大政府”更有心理认同。而自由党与新民主党则是典型的“移民友好政党”。在多伦多、温哥华、蒙特利尔等大城市,基本已形成自由党的“铁票仓”。

可以说,加拿大的大城市是靠移民维护“进步主义”;而保守党只能在草原省份和农村地区苦撑阵地,人口少、席位少,难以实现战略突破。

三、保守党的困境:被贴标签,被拖累

加拿大保守党并不等于美国共和党,但在多元文化高度敏感的加国,只要稍显保守,就容易被对手贴上“川普化”的标签,选情随之翻转。本次选举,自由党高举“悍卫加拿大、对抗川普”的旗帜,让保守党陷入被动,无法有效争夺中间地带。

这也是为何卡尼能靠“反川普”赢得选票,即便川普根本不是候选人。加拿大的“川普焦虑”已经成了选票再分配的强大引擎。但背后的根源当然既非川普亦非加拿大保守党,而是加拿大选民本来就左。

四、加国“左”的背后:有个“大家拿”的邻居

加拿大制度确有许多“进步”的地方,但许多选民、甚至政策制定者未必意识到:这些“善良”与“进步”政策,背后是强大美国的支撑。

1. 外交与安全:美国负责世界,加拿大负责善良

美国扛着北约、管着印太,承担绝大多数军事与外交成本。加拿大则在人权、气候、维和等“道德议题”上活跃,享尽安全红利,军费却始终偏低。

2. 经济与产业:美国背风险,加拿大收红利

美加经济紧密相连,加拿大出口超七成流向美国。美国冲锋陷阵搞谈判、打关税战,加拿大却常常“稳稳拿货”。即使在对华关系上,也是美国唱主角、加拿大低调跟进。

3. 道德与话语权:美国当老大难,加拿大讲道德课

美国得做“坏人”——制裁、出兵、打击恐怖主义;加拿大乐做“好人”——谈气候、谈移民、谈多元文化。这种分工之所以成立,是因为有美国在台上演大戏,加拿大才能站在剧场门口卖道德拷问。

4. 政治哲学:强国的理性主义 vs 弱国的理想主义

美国信仰现实主义,谈利益、谈权力;加拿大信仰理想主义,谈价值、谈原则。但不是因为加拿大更崇高,而是因为它不需承担全球责任。加拿大的和平与秩序,是美国用实力维持的外部条件。

结语:若美国不做“大家拿”,加拿大还能走多远?

“世界有个加拿大,美国才是大家拿”,这句俏皮话的背后其实藏着一个严肃的现实判断:加拿大之所以可以左,是因为美国右;加拿大之所以可以善,是因为美国强。

而2025年这场大选再次表明,加拿大人宁可选择继续躺平,也不愿冒险右转。他们可以安逸地做“道德模范”,是因为隔壁站着一个庞大的“现实主义者”——既负重前行,也甘愿买单负责。

但问题来了:如果川普治下的美国不愿再做那个“大家拿”呢?如果它收缩责任、停止买单、甚至开始清算,那些建立在美国秩序之上的“次级理想主义”,还能剩下多少?

换言之,加拿大,还能走多远呢?不妨拭目以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