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命其实就是养阳气。“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图片来源:摄图网

非时作息,阳不归根

中医认为最佳的睡眠时间为“亥子丑”三个时辰,这六个小时如冬季一样主收藏,对生命来说就是归根。《老子》曰“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归根是生命维持并且健康的保障,其最主要的方式就是睡眠。

古人道法天地,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日月的盈亏保持一致,故能神清气足精满。今人不然,有了电灯照明,有了电视、电脑、手机等娱乐设施,人们已习惯于晚睡。罕有亥时入睡,甚至子时还在“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子时一阳生,为阴阳交替之时,若不能入睡,直接损伤的是坎中一阳。长此以往,坎阳亏虚,各种疾病应运而生。

嗜食寒凉,兼好甜辣

由于冰箱的普及,人们为求刺激而好食冰冻食品,尤其喝冷饮之风盛行,这些都会损害脾胃阳气。夏季人体阳气外散,胃肠呈虚寒状态,故夏季应饮食清淡、温食热饮。

若是以生冷食物冷饮来解暑,则是犯了“虚虚实实”之误。脾阳受损则运化不利,出现腹痛、腹泻、乏力、消瘦等症;喜食甜腻厚味,人体无法运化致痰湿内生,湿为阴邪,且重着粘滞,阻碍阳气的运行,导致阳郁阳虚证;嗜食辛辣使人精神亢奋,阳气过分耗散,也会导致阳气亏虚。

人造贼风,夏月伤寒

《内经》中提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圣人避风如避矢石”。可见古人极为重视防范风邪。风邪为百病之长。风邪侵犯肌表以致表虚,其他邪气就可以乘虚而入。尤其是寒邪属水能灭火,最伤人阳气,而阳气为人身立命之本。张仲景著《伤寒论》而成医圣,可知谨避风寒之重要性。

夏季阳气外散毛孔开泄,无异于门户大开,此时若电扇直吹或进入空调房,风寒之邪就会侵入肌肤、筋脉、骨节;若不及时排出寒气,更会侵犯六腑五脏,乃致不治之症。

生育延迟,产房受寒

根据中医学理论,生育最佳年龄女子为“三七”至“四七”,男子为“三八”至“四八”。如今在城市生育年龄普遍延迟,且孕前不注意保养肾精,导致父精母血亏虚,纵能受孕生产,但先天之元阳已亏,其阳虚体质很难改变。

产妇所在的产房和手术室冷气充足,新生儿从温暖的羊水中出来极易感受寒邪,若不及时采取保暖措施,将会伤及婴儿阳气。

运动不当,得不偿失

在《扶阳讲记》中提到“动能生阳,也能耗阳”,其实运动的本质是加强气血的流通,适合于阳气尚足但气血不畅之人,或为饮食厚腻,或为久坐不动,或为思虑过度;但绝不适合于气血大亏之人,因为虚人阳气固摄的功能不足,运动后阳气耗散致阳气更虚。

房事不节,肾阳亏损

《老子》曰“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而现在到处是可欲,目见耳闻使人体的肾阳长期浮越在外。房事不节使人的肾精亏虚,精亏则难于固摄阳气,导致肾阳亏损,表现为乏力、畏寒、腰冷痛、五更泻、双目无神、男子阳痿早泄、女子宫寒不孕等。

工作烦劳,阳气外张

今人工作繁忙、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烦恼也增多,《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烦劳则张。”

人体阳气依靠物质和精神的刺激长期在外工作,不知及时收藏休息,就会导致阳气的亏虚;阳气太疲劳导致无力入阴收藏,造成失眠,甚至神经衰弱,形成恶性循环。

物欲难止,壮火食气

当今社会的主旋律是发展和消费,两者都在不断增加人的欲望,欲望是精神之火,而且是邪火壮火,《内经》提到“壮火食气”,故欲望也会消耗人体正气。

《老子》告诫我们要少欲知足,要“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其实就是减少我们的欲望,从而节省阳气,不让其过早的消亡。《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疲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所以能年皆得百岁而动作不衰。”少欲才是健康长生之道。

滥用西药,抗生伐正

当前医疗界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抗生素的滥用,抗生素性属寒湿,口服主要损伤脾胃阳气,会导致胃寒、纳差、呕吐、腹痛、腹泻等症;而静脉用药直接进入血管,还会伤及心阳,引起水气凌心证。

激素则使人的肾阳直接外越,看似效果明显,其实是肾阳的透支,损害人体的远期健康;多数化学药物去除糖衣或胶囊后都呈苦味,苦味伤脾胃阳气,滥用西药必定脾胃阳虚。

不辨虚实,盲目清热

外感病大部分是感受风寒,有少部分确实是热邪伤阴证,短期清热有效,但久用必伤阳气;而慢性病主要为阳虚证,或者阳虚为主要矛盾。故陈修园提出“宁事温补,勿事寒凉”,当代李可老中医也说:“阳虚者十之八九,阴虚者百无一二。”

滥用清热降火药产生的副作用具有隐秘性,短期不会被发现,长期使用则大伤阳气。

文/徐成文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