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4月30日电 题:济南有一群给泉脉做“彩超”的年轻人

  新华社记者张力元

  很多人好奇,被誉为“千泉之城”的济南怎么修地铁?山东省地矿局八〇一队泉水保护团队给出了答案。

  “修建地铁,必须要先‘看透’地层结构和泉脉分布。”今年31岁的团队成员刘春伟说。这支20余人的团队,平均年龄35岁,长期服务于轨道交通建设与泉水保护协同发展。

  刘春伟的电脑屏幕上,滚动显示着市内230余个地下水网络监测点的水位、水温等情况。这套由团队自主研发的实时监测系统,相当于给泉水装上了智能监控。“通过监测数据分析指导我们研究和保护泉水。”他说。

  济南地势南高北低,潜流的地下水遇到岩层阻挡,通过裂缝涌出地面形成泉水。独特的泉水资源在成就“泉城”魅力的同时,也给地铁建设带来了巨大挑战。

  团队成员张振杰说:“地下水通道分布不规则,有的呈缝隙状,有的呈管道状,要摸清楚情况,需要给地下水主径流通道做‘彩超’。”

  带着专业工具,团队成员访遍全市大小泉眼,他们以老一辈研究人员1975年绘制的济南泉水成因地质剖面图为基础,进一步对泉水成因、通道分布精细刻画,形成了1000余份报告。

  经过长期、严密、精细的论证,这支团队完成了济南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泉水环境影响评价。他们结合泉域水文地质条件,提出地铁建设适宜空间位置和泉水保护措施建议,正面回答了“济南哪些区域可以建地铁”“地铁建设到底会对泉水造成什么影响”等核心问题,为地铁等重大工程建设和泉水保护相融共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为了在修建地铁时精准避开泉水“大动脉”,且尽量不破坏“毛细血管”,团队又在“彩超”报告的基础上一起研究局部的“开刀”方案。经过系统的专项水文勘查、试验和研究工作,团队提出济南地铁建设需要遵循“绕、避、抬、升”原则,并经反复论证后应用于实际。

  张振杰介绍,地铁4号线横穿保泉径流的核心区域,距离“天下第一泉”趵突泉最近仅1.4公里,为了把对泉水的影响降到最低,团队运用导流技术,在地下形成了一个“U”形,让泉水径流从地铁隧道底部“绕”过去。

  2018年,这支团队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2024年,团队被授予山东省“齐鲁最美自然守护者”等荣誉称号。

  现在,团队多名成员担任济南市泉水科普宣传队志愿者,定期走进中小学宣讲保泉的知识。接下来,他们希望通过创新技术对复杂岩溶地层结构和地下水径流通道展开更为精细化的探测,以期为极端天气下保泉等提供更加精准的数据支撑。(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