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新城该怎么建?
昌平区从“新”破题,率先在全市出台平原新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锚准建设科教引领、宜业宜居国际一流现代化的新城定位,勇跃探路,阔步前行。
一季度,昌平区经济运行实现“开门红”,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9%,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市2.5个和2.4个百分点。
这座平原新城,开启了新的篇章。
01
三大主导产业全速奔跑
医药健康 创造生命奇迹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进生命科学园,健达九州(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于涛都会准时走进实验室。在这里,于涛和他的实验团队正在进行遗传性眼病基因疗法的研究,为患者带来“重见光明”的希望。
于涛团队自主研发的基因治疗失明眼用注射液,通过基因工程的方式,用一种载体将光敏蛋白表达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上,以代偿的方式让原本不能感光的细胞有了感光功能,再将画面传递给大脑,实现视觉重建。于涛告诉记者,目前企业已完成了研究者型临床,所有的患者在感光性上都有比较好的改善,部分患者已经恢复了部分视觉。
健达九州于2022年在生命科学园成立,依托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新型研发机构,从科研成果出发,加快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基因治疗攻坚。
2025年1-2月,昌平区医药健康规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39.1亿元,同比增长9.1%;实现产值58.7亿元,同比增长18.7%。
先进能源 构建低碳生活
氢能被誉为“21世纪终极能源”,这样的零碳能源、未来燃料却在制备、存储、运输、使用等各个环节,都有需要突破的技术难点。在未来科学城能源谷,国家能源集团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以下简称“低碳院”)的科学家们通过技术创新突破了多项“卡脖子”瓶颈。新一代碱性电解槽、潜浸式液氢增压泵、大排量隔膜压缩机、35兆帕和70兆帕快速加氢机等装备和技术,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35兆帕和70兆帕快速加氢机除了加氢迅速,还具有多重防超压、超温、过充、静电保护、氢泄漏监测保护、断电保护等控制策略和功能,加注能耗降低等特点。”国家能源集团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助理、成果转化公司总经理王宏飞介绍说。
目前,昌平区共集聚先进能源规上企业279家。在能源互联网、氢能、风电光伏、储能、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碳封存六大赛道,昌平汇聚了一批包括高校、重点能源央企、民企在内的创新要素、产业要素,覆盖基础前沿研究、关键技术攻关、中试验证、工艺化和产业化高端制造等产业链、创新链关键环节。
未来,能源谷将主动对标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目标,积极践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牢牢把握科技驱动创新发展动力源,突出强化战略科技力量、突出窗口示范引领作用、突出先进能源产业集聚发展,以政策落地、产业落地为着力点,持续做大做强先进能源主导产业,提升园区发展水平,持续优化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生态,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能源谷。
先进制造 提升制造效能
走进国际医疗器械城东区,北京品驰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品驰医疗”)的展厅内,陈列着国产首个方向性脑深部电刺激系统、全球首款可充电可感知迷走神经刺激器等产品,无声诉说着企业的创新实力,也奏响了昌平区产业向新发展的激昂乐章。
2025年一季度,昌平区先进制造产业延续强劲增长态势,自贸区昌平组团先进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93%,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1.1%,带动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0.7%。国际医疗器械城东区已吸引品驰医疗、爱美客等60余家企业入驻,形成类脑智能、高端诊疗设备等细分领域的产业集群。
当前,昌平深耕细分赛道,正在冲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机器人等高成长赛道,加快国际医疗器械城、未来星科低碳产业园等项目投产;推动诺华、小米等“链主”企业增资扩产,发挥三一、福田“灯塔工厂”引领作用,同时推动央企参建未来科学城取得新突破。
未来产业方面,昌平正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合成生物制造、机器人、6G三大领域加速突破。合成生物制造领域,全区已集聚80余家企业,建成十余个共性技术平台,发布北京市首个专项政策,计划未来三年形成百亿级产业集群。机器人产业方面,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园(昌平)一期封顶,2025年底交付后将吸引52家企业入驻,重点发展医疗手术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整机产品,预计2026年产业规模突破150亿元。在6G创新发展方面,昌平率先发布行动计划,打造“一核两翼”产业布局,未来科学城与沙河高教园联动,推动6G与机器人、智能驾驶等产业融合,形成300亿元关联产业规模。
当前,昌平正以国际医疗器械城、未来星科低碳产业园为载体,强化“链主”企业带动效应,加速构建合成生物制造、机器人、6G三大未来产业生态,力争到2030年形成新质生产力策源地,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02
绘就宜业宜居新画卷
职住平衡 打造创新生态
在天通科技园,施工工人正在有序推进更新改造工作。在建成17万平方米的产业空间后,天通科技园全面筹划扩建二期项目。
据了解,一期项目现有入驻企业80余家,带动区域就业近千人。“为满足更多类型高成长企业入驻需求,我们继续拓展周边三座楼宇,今年年初,二期项目进入到基础设施加装和室内空间改造阶段,预计将于今年内开园投用。”据天通科技园运营经理刘春雷介绍,二期工程将继续释放6万余平方米产业空间,重点培育具有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基因的新文娱、新消费产业。
“从家到公司,五分钟就到了。”园区工作人员孟伊涵告诉记者。园区内,“回+理想乡”人才公寓距离办公楼不到200米,提供500余间拎包即可入住的舒适公寓,能够充分满足二期企业员工居住需求。
产职住商一体的便捷体验,成为越来越多产业人才选择来到回天、留在回天的关键因素。在回天地区,像这样的一批创新产业载体正在加速扩容建设,将有效承接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创新资源外溢,为产城融合发展和消费回流提供广阔土壤。
商业焕新 激发消费活力
3月28日,北京超极合生汇西区正式开业。超极合生汇西区以“超极好逛”为定位标签,共计引入近300个品牌,其中35%为各类首店,涵盖潮牌旗舰店、儿童亲子、户外运动、娱乐体验等多元化业态,品牌入驻率达100%。小米“人车家”智能体验店6天销售额全国门店第1,3月小米手机市场新机激活量全国第1。
在天通科技园1.3公里外的龙德广场,开业不到半年的盒马超市人流如织。商业业态扩充和功能补齐,充分满足周边上班族和居民日常采购、休闲娱乐等需求。今年一季度,商场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地下停车场改造。
“我们今年在各大商业体不断更新完善基础设施,打造更舒适便捷的消费场景。”北京龙德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赵蕾透露,“接下来,我们还将加快DT51商场在龙德广场落地,填补回天居民对精品消费的需求空白,为回天居民带来全新购物体验。”
今年,回天地区将以龙德、龙泽商圈为重点,积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建设交通接驳型商业综合体等一批创新项目,建立起差异化街区商业生态体系,为产业人才提供更丰富完善的配套商业服务,带来全新消费体验。
立体交通 破解出行难题
在正在修建的地铁13号线新龙泽站,记者看到,建设者们正在进行热火朝天的施工作业。13号线扩能提升工程是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既有线改造工程,日前,后厂村到天通苑东一线新建9座车站已全部实现封顶。
建成后,13号线将串联起昌平区天通苑、回龙观区域和海淀区后厂村等区域,与5号线、8号线、17号线等地铁线路实现换乘,大幅提升轨道交通出行效率。施工单位负责人称,“我们努力为回天地区的居住者,特别是有通勤刚需的工作者们,提供更加快捷舒适、四通八达的轨道交通出行方式。”
近期,北清路七北路段道路工程完工通车,标志着北清路打通“最后一公里”,实现32公里道路全线贯通,为周边居民节省通勤时间30分钟。路侧停车三期等项目加紧建设,预计将新增停车位2163个,进一步满足停车需求。自行车专用路东拓工程已建造完成闭合框架桥主体,正在加速打通沿线慢行系统断点,为回天居民延伸绿色出行体验。交通路网有效织密,回天地区昔日拥堵困境如今已蜕变成内捷外畅的通行坦途。
何其昌平?
每一项成就都凝聚着奋进力量
每一次突破都彰显着发展的无限可能
昌平
这座正在蓬勃发展的平原新城
在时代的浪潮中
披荆斩棘,踏浪前行!
更多视频,尽在北京昌平视频号,欢迎关注~
记者:李佳硕、石晶
摄影:荷叶飘香
视频拍摄、剪辑:王一杭
微信公众号:beijingshichang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