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我回了一次故乡。少小离家,熟悉又陌生的气息扑面而来,记忆的闸门也随之缓缓开启。曰公村因先祖程曰四之尊号而得名,现称曰公社区。曰公姚冲曾是我成长的摇篮,十多岁时,我随家人离开了这片山冲。今天,我以“异乡人”的目光重新打量,心中不禁如山风拂过,波澜不定。
沿着通达的山村公路,汽车蜿蜒穿行于绿海之中。茶垄如竖琴弦线在山坡绵延,我竟迷失于这片熟悉的土地。到达曰公林场厂部,香樟花的甜香沁人心脾。阳光透过叶缝,我仿佛窥见了儿时的光阴。在那个食不果腹的年月,周末来林场偷摘梨子,是我和小伙伴们最开心也最心跳的事。记忆中的家乡,山村贫困,缺衣少粮。放学后,我总是把书包一扔,便背着竹篓上山扒松毛,捡烂树根,顺便寻找能果腹的野果。彼时,山峦是褪毛的瘦兽,我常与伙伴们背着篾篓在荒山秃岭游荡。如今,放眼望去,满山都是密不透风的绿。焕然一新的林场,千亩茶园层层叠叠,如同绿色的波涛,春风吹过,茶香四溢。
记忆中,父亲的老搪瓷缸里常泡着老叶粗茶,茶梗浮于水面,饮之苦涩。母亲总说:“有钱了,给你换好茶。”可惜,直至他们双双离世,这个愿望也未实现。此刻,车间里飘散着花香型“五横红”,让我不觉想到父母亲坟头的野菊花。若他们能望见这漫山的茶叶,该有多欣慰。
正午的阳光穿过香樟叶,在林场食堂的水泥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在这里,我意外遇见了在此负责做饭的堂嫂。她愣了半天,在认出我的刹那,我们都湿润了眼眶。“你怎么到这里来了?”她粗糙的手在围裙上蹭了又蹭。虽已过饭点,堂嫂依然热情地招呼我吃饭。她边下面条边告诉我:“采茶季最忙的时候,四点钟就得起床,一天要做四十多个人的饭。前阵子,从岳西请了近四十位采茶姑娘,个个都是能手。与时间赛跑,赶制出来的茶叶供不应求呢。” 堂嫂边说边利索地盛出面条,浇上一勺猪油。那一刻,我恍惚吃到了妈妈的味道。碗里的茶汤映着堂嫂的脸,皱纹里藏着岁月的痕迹。或许,亲情就如同这茶汤吧,越煮越浓,越品越醇。
午后,林场格外静谧。行走于林场下方的刘冲水库,这座人工水库曾承载着母亲的劳作记忆,清澈的波光里仍涤荡着母亲的汗滴。而今,偌大的水库依然静卧于此,而母亲和她挑土的扁担,早已化为春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放眼山青水秀的林场,让我不禁想起社区书记程久和的话:“我们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是啊,多年的荒山秃岭,如今已蜕变成国家级有机茶园;曾经贫瘠的小山村已入选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当年,只能挑着馄饨担外出谋生的年轻人,现已选择返乡创业,开民宿、办工厂、做电商。
夕阳把茶园染成了金色,我坐在林场的长廊上,看茶农们背着竹篓收工。堂嫂泡了一杯新制的绿茶,“龙山云尖”的嫩芽在杯中舒展,倒映着故乡的晚霞,也倒映着那些被岁月风干的往事。望着杯中飘荡的芽叶,我若有所思。或许,有些东西从未改变,比如:土地的馈赠;血脉里的茶香;抑或,游子对故乡的眷恋。
暮色降临,茶厂烟囱的炊烟与山岚缠绵,恍惚看见无数离乡的候鸟,正循着茶香归巢。返程时,经过我当年就读的曰公小学。早已闲置的校舍,而今,旧貌换新颜,依托专业学院雄厚的师资力量,建立健全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人才培训体系。同时,与大型酒店合作,共同打造了具有民宿功能的乡村振兴学院培训基地。
如今的宜秀五横,以茶文化巧妙串联起红色资源与绿色产业,打造了“红绿文旅”的精品线路。游客在瞻仰“两弹元勋”精神的同时,亦能沉浸于茶山的生态之美。文化底蕴赋能绿色发展,绘就了乡村振兴新图景。这次回乡,让我感触颇深。乡村振兴不仅是物质的丰富,更应是精神的丰盈。红色基因与生态文明的交响,传统文化的血脉相传,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同描绘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
审 核:杨勤华
责 编:周 庆
终 审:渝 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