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起90年代末的神车,咱可不能错过赖昌星那辆传奇的防弹奔驰。1200万从香港拍来,重达5吨,车窗四层玻璃厚得跟砖头似的。这么一辆堪称移动堡垒的座驾,在当时绝对是顶配中的顶配,豪横到没边儿。

我第一次听说这辆车还是在2000年初。

那会儿刚入行没多久,跟几个老司机吹牛,有人就提到了赖昌星这号人物。

说这厮不光会走私,连买车都是个中高手。

你们猜怎么着?

这孙子在香港看上了一辆给要员准备的防弹奔驰,二话不说就拍下来自己开。

当时我还不太信,心想这不是电影情节吗?

后来才知道,这故事不光是真的,而且比电影还要魔幻

从香港到厦门:一段传奇开始

1997年,香港回归。为了这个历史性时刻,香港特区政府特意订制了一台奔驰防弹车。赖昌星恰好应邀出席庆典,看到领导人从这辆黑色奔驰里出来,周围掌声雷动。这一幕深深刺激了赖昌星那颗不安分的心。

你说这人脑子是咋长的?换我们普通人看见这场面,顶多感慨一句“真气派”就完了。到赖昌星这儿可不一样,这位爷当场就琢磨上了:“这车到时候不知道拍不拍卖?老子得想办法搞到手!”

几天后,赖昌星就打听清楚了。这车是德国产的奔驰600特制加长防弹版,车窗玻璃厚得跟砖头似的,足有一寸。不过人家压根儿没打算卖,这可难不倒咱们的赖总。只听他一拍大腿:“多少钱我都要了!”

拍卖当天,赖昌星大出血1200万港币,把这辆意义非凡的黑色轿车收入囊中。这哥们儿兴奋得不行,当场就让人把车开回内地。从深圳罗湖口岸一路开到厦门,那叫一个风光。

钢铁堡垒on wheels

说起这辆车的来头,那可真不是盖的。它是在奔驰W140的基础上改装而来,1995年出厂,由德国的顶级改装公司操刀。赖昌星买回来后,1997年上了闽D23655的牌照。

从数据上看,这车的防护级别达到了欧洲B6标准,在当时可以说是顶配中的顶配。车窗是四层玻璃结构,总厚度有6厘米

你敲上去,估计跟敲钢板差不多。

光是一个车门就重达300斤,整车重量更是惊人的5吨。

开着上路,感觉就像驾驶着一座小型碉堡。



我记得有次跟一个老司机聊天,他说亲眼见过这辆车。

据他描述,“那车门往那儿一关,跟把保险柜门摔上似的,沉闷的'咚'一声。”光是想象那个画面,我都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安全感。

不过说实话,要是天天开这么重的车,怕是连油费都能把人吓哭。

一波三折的流浪岁月

赖昌星对这辆车的宝贝程度,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1999年案发后,赖昌星跑路了,但他可没忘了这辆心爱的座驾。

他大哥赖水强接手了保管任务。一开始,车子被藏在晋江烧厝村的独家宅院里。但赖水强总觉得不保险,又把车挪到了磁灶镇一家废弃的陶瓷厂。你想啊,那地方偏僻得很,早就人去楼空了,藏一辆车不要太完美。

结果呢?该来的躲不掉。赖水强最后还是把这个秘密告诉了专案组。2002年,这台曾经风光无限的防弹奔驰被拿出来拍卖,结果无人问津。你说气人不气人?当年1200万买的车,这会儿愣是没人要。

直到2004年,车子才在军事博物馆再次公开拍卖。这回总算是找到了买家,125万成交。说起来也是唏嘘,昔日的千万豪车,到头来竟贬值了九成多。不过仔细想想也是,毕竟是“二手货”嘛,而且还是个特殊的二手货。

技术考古:那个年代的顶级防弹车是啥样?

咱们现在看到的防弹车,大多是基于现代汽车平台开发的。但在90年代末,这种高端防护车还真就是稀罕物。赖昌星这辆车,某种程度上代表了那个时代防弹车的最高水平。

首先说动力系统。这车用的是奔驰S600的底子,V12发动机,排量接近6升。要知道,光是发动机重量就超过了400公斤。这么重的车要能跑起来,没点马力还真不行。



悬挂系统也是重点。一般车的悬挂哪经得起5吨重量的折腾?为了保证舒适性和操控性,这车采用了特殊定制的空气悬挂。开起来虽然不能说像轿车那么灵活,但至少不会让你觉得是在开卡车。

再说说最核心的防护能力。

B6级别的防护,意味着能抵御7.62mm口径的步枪射击。车身外壳都是特种钢材,底盘还有额外加固

油箱采用了自密封设计,就算中弹也不会漏油或爆炸。

轮胎是特制的防爆胎,就算胎压完全损失也能继续行驶一段距离。

空调系统还带有防毒功能,可以过滤掉有害气体。车内通讯系统也是加密的,防止被窃听。说实话,这配置放在今天,也是相当够看的。

一辆注定不平凡的车

回头看看这辆车的经历,还真是跌宕起伏。从香港的政要座驾,到闽南大佬的私家车,再到司法拍卖品,最后沦为博物馆里的展品。这车要是会说话,怕是能讲出一部现代商战版的《西游记》。

说到底,这辆车折射出的是那个特殊年代的众生相。有人靠走私起家,挥金如土;有人穷极一生,也买不起一辆普通轿车。它是财富的象征,权力的图腾,也是时代的见证

现在再看这辆车,我不禁要感慨:技术是进步了,但有些故事,可能再也不会重演了。这么说吧,你现在就是有钱,也未必能像赖昌星那样,看中啥车就能把人家政要的座驾拿下。这里面折射出的,是整个社会的变迁。

不过话说回来,作为一个老司机,我倒是挺想过过这辆车的瘾。5吨重的家伙,开起来啥感觉?油门踩下去,是不是得等半天才有反应?

转弯的时候,方向盘是不是得使出吃奶的劲儿才能拧动?

要是哪天真让我试试,我肯定得全程直播,让大家一起见识见识这“移动堡垒”的威风。

最后啊,我还是要说:不管车子多牛,多值钱,終归是个代步工具。真正的本事,还得看开车的人。你说是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