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制裁牌”注定失效!中国吹响反攻号角
自2018年始,全球见证了一场规模空前的贸易风暴。彼时,美国以国家安全为名,挥起了技术制裁的大旗,目标直指中国在科技领域,特别是在半导体等至关重要的产业,美国采取了限制关键技术出口、立法削弱中美科技合作的多管齐下策略。
到了2025年,相同的历史再一次上演,特朗普却突然发现,中企居然抗住压力,让美国的制裁宣告失败!
(特朗普列出制裁黑名单与高筑关税壁垒的举动,让不少科技企业受到影响)
1、回顾历史,美国对中国的制裁路
回顾历史,从2018年至今,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如自由落体般下降,尤其是最具潜力的“深科技”领域。根据美国荣鼎集团的数据:美国2018年对华的直接投资交易额约为140亿美元,但到2019年以后骤降至不足100亿美元。2022年后这一数字进一步下滑,仅为13亿美元,创下十年来新低点。
2021年,美国签署了“2021年安全设备法”,试图通过这种手段阻止中国公司从美国监管机构获取新的设备牌照。这一举动无疑在两国的科技竞争中又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2023年1月,美国联合日本、荷兰展开协调行动,进一步收紧对华半导体设备的出口。同年10月,美国商务部工业安全局再次更新了半导体管制新规,扩大被列入实体清单的企业数量。
自特朗普二次上台发起关税战后,美国商务部就发布文件,将与人工智能大模型开发、服务器以及超级计算机产业密切相关的12家中国公司被增加到“实体清单”中。此外,还有42家中国公司、19家巴基斯坦公司,以及来自伊朗、南非和阿联酋的多家公司一同上榜。
(美国打响科技暗战,试图遏制中国高科技发展)
2、美国的制裁牌,注定失效!
这些制裁不仅进一步体现了美国希望通过多层次打击,削弱中国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的竞争力。还说明,“技术制裁”牌成为了美国打击中国在科技发展的关键工具。
实际上,美国的战略是清晰的:半导体被视为现代工业的“粮食”,而确保对这种核心技术的控制,意味着在全球技术标准和供应链上占据支配地位。
所以,美国通过联盟国的共同施压,制造一个技术壁垒,试图遏制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进军。
然而,这样的制裁也意味着,曾经的全球化合作模式正在分崩离析,一个新的国际贸易和技术合作范式正在悄然形成。
那么,重压之下,中国是如何应对这一系列变化的?
不可否认的是,获取海外关键技术的通道被堵死,确实让不少企业在发展和生存上腹背受敌。然而,这种严峻的挑战并没有摧毁中国的科技梦,反而成为推动中国自我突破的强大动力。
(美国不可能堵死全球通道,面对制裁,中企与东盟等国家建立合作关系,贸易量直线上涨)
3、面对重压,中企吹响反攻号角
在技术封锁下,中国愈发感受到建设自主技术体系的急迫感和创新力。从政府到企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都在书写着一场自立自强的科技革新运动。
中国政府多次在国际场合直言不讳地批评美国将经贸科技问题政治化、武器化的做法。外交部发言人甚至将其称为经济霸权和胁迫,并对这种损害市场规则的行为表示强烈反对。
与此同时,中国开始调转船头,制定更具前瞻性的战略调整。
首先,中央政府积极鼓励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努力开拓新兴市场。在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的旗帜下,中国企业尝试走出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径,力求在国际舞台上扩大影响力,金砖国家、东盟国家等新兴市场的崛起,都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新的增长动力。
其次,中国企业通过不断完善自身的创新链条来化解危机。毕竟,当“技术换市场”的老路走不通时,主动转向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将制裁转化为提升技术实力的驱动力,不失为一条新的道路。
(庞大的国内市场,就是中企应对美国制裁的最大底气)
4、国内庞大的市场,就是最大底气
说白了,过去,我们通常是在家等待美国采购商的到来,而现在,中国企业正积极走出国门,主动开拓国际市场。这种转变不仅仅是战略上的调整,更是视野的拓宽。
毕竟,中国拥有得天独厚的制造业优势,这些优势包括卓越的产品质量和极具竞争力的价格,使得我们的企业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此外,中国完整而强大的产业链使得这些优势在短期内难以被其他国家所取代,这是我们有信心继续深耕海外市场的坚实基础。
当然,也有不少中国企业开始更为重视国内市场,将原本全部用于外销的业务逐步转向国内市场,开始专注于满足国内消费者的需求。
在当前全球环境日益复杂、严峻且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无疑成为了外贸企业坚实的后盾。此刻正是企业抓住这一巨大市场潜力的良机。
总之,正如观察者网报道称,通过对特朗普拉入“黑名单”的240家中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但恰恰是制裁重压,促使中国企业重新审视其全球竞争中的定位、催生了企业间的“抱团取暖”,共同抵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