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行业存在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话题度与销量不成正比,常常就是被讨论的多,但购买的人多不多就不一定了。

前者是基于一种理性思考,就比如海澜之家,每次换代言人都会掀起一波讨论,分析利弊影响等等,后者则是归于生活,大众更多在意性价比,甚至地摊货也不是不可以,主打一个能穿就行。

这也使得品牌营销更需要考究技巧,利郎在最近就拍了系列情景剧,在制造出趣味感的同时,也是产品卖点的表达过程。



以场景化呈现卖点

利郎&闫佩伦《商务出行吃苦定律》趣味来袭

品牌要想长久发展,大众化是其必然要面临的选择,而在与普罗大众沟通的过程中,代言人营销往往是最直接的方法之一,其本质是对于粉丝经济的应用。

近日,利郎携手喜剧演员闫佩伦,共同演绎了一支诙谐感拉满的短片《一出差就有出不完的差》,画风看似立足于商务高端,但是又很接地气和土味。



短片围绕商务出差场景,选取差点赶不上飞机、遭遇熊孩子、温度多变、被老年旅行团堵路等等极具代表性的无奈瞬间,通过闫佩伦夸张的表情、生动的肢体语言和自带喜感的演绎,为短片注入强烈的诙谐氛围。

每个场景结尾都设置魔性转折,如被老年旅行团堵路后直接加入拍照队伍等等。结尾仿的其实就是那个外国大叔说nice的表情包,是大叔讲吃土豆泥的笑话时,形容很棒的时候做出的表情非常魔性:“啵!(弹舌),奈斯~”





这种反套路的叙事既打破观众预期,制造意外笑点,又将利郎商务装的抗皱、不闷汗、不束缚等特性幽默地传递给观众,避免直接生硬的卖点罗列。



从营销层面上说,品牌通过场景化的展示方式,让利郎的产品优势变得具象可感,在消费者心中建立清晰的产品认知,也让利郎塑造出有趣的品牌形象,本质上是为了吸引更多年轻商务人士关注。



对标商务人群

情景剧深化记忆度

一支有趣的TVC,往往可以让品牌的营销传播事半功倍,快速地渗透到消费圈层之中,就如近段时间走红的网络热梗“City不City”、“班味”、“已老实,求放过”,都体现出了趣味内容的强大传播力。

而利郎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一种对卖点的包装,通过短平快的情景剧去展现卖点,就如闫佩伦遭遇了「一迟到就是最远的登机口」、「一坐高铁就遇到人类幼崽」、「一落地就变天」、「一办入住就碰上旅行团」等经典场景,精准戳中了广大商务人士的痛点。



然而,在每个窘境之下,利郎耐洗Polo衫都能轻松反转局面,展现出其干爽不闷汗、抗皱易打理、凉感不怕晒、立体不束缚等诸多优势。成功实现了从「出差苦人」到「出差喜人」的扭转。这种营销方式其实并不少见。

早在2019年,凯迪拉克也曾打造过一支“没有后驱,不算豪华”广告就引爆社交圈。

为了解释「没有后驱不算豪华」,凯迪拉克发布了一组「没有___,不算___」魔性广告片,用「没有___,不算___」的句式造句。

如「没有丝巾不算阿姨」、「没有放大不算甲方」等,结合网络梗在各个场景中生动强调「没有后驱不算豪华」。



通过以趣味创意为基底,让洗脑广告新颖别致且有趣,成为了快速占领消费者心智的营销“催化剂”。

二者的共同之处都在于一种包裹在趣味性下的卖点传达,在制造一种年轻化、有活力的体感的同时,深化大众对于产品的记忆度。



产品卖点传达

打造品牌正面形象

服饰行业不像智能手机行业,对于就技术突破没有很高的要求和内卷,反而更需要一种营销驱动或者包装,品牌需要去找卖点,找差异化,来扩充知名度。

过去的传统电视广告时代,品牌做营销可以说是闭着眼做都行,就是在主流的频道上,放上循环的品牌口号,知名度也就打开了。

诸如当时的“恒源祥,羊羊羊”、“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收脑白金”,那会大众对于广告没有那么强的抵触心理,全当是节目间隙时的“休息时间”,即使品牌出现什么口碑问题,负面消息也很难“家喻户晓”起来。

而如今的品牌营销则更讲究技巧,在观众不产生抵触心理的同时,把广告做的有趣有味有价值,这也就考验品牌的洞察和功底。



与其说此次利郎&闫佩伦《商务出行吃苦定律》广告只是单纯的对标商务人群、用情景剧的形式深化记忆度,不如说是一次品牌挖掘产品卖点的过程,以卖点抢占用户心智。

可以注意到,影片中大量用到了谐音梗,诸如“耐洗=nice”、“一件就出型=一件就出行”,一方面去表达产品优势,另一方面打造品牌正面形象。



通过联合携程商旅,将「一键就出行」的高效出行与「一件就出型」的NICE体验相结合,为商务人士打造了一个高效、舒适的商旅体验,助力商务人士利落进阶「高效商务伦」。

从某种程度上说,品牌多极化环境下,服饰品牌找准卖点做差异化营销,不失为一条出路。

作者 | 张小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