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8年,毛主席来到南宁视察,当专机缓缓降落到南宁地界时,飞机上的人才发现机舱里只站着寥寥几人,完全没有迎接主席到来的阵仗。

看到这副情景,毛主席开怀大笑,连声说:“只有韦国清最懂我,这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原来建国之后,毛主席考虑到民生问题,一直不愿意搞大排场,韦国清的安排,刚好触动毛主席的心。

毛主席下了飞机后,身旁果然只围绕着几个工作人员和两个司机,韦国清就站在旁边,看上去有一点踌躇不安。



毛主席走上前去,亲切地和他说:“你的安排是极好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我看都是没用的,一定要保持良好的作风,不要劳烦群众,不要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

受到了夸奖,韦国清变得自信起来,他开口问:“主席,那您敢吃蛇羹吗?”

韦国清知道,毛主席从来不搞大排场,不喜欢弄宴会,但是这晌午的天,总不能把主席晾在机场上,什么也不吃吧?

说完这句话,韦国清惴惴不安地望着毛主席。

毛主席点点头,用手遮了遮刺眼的阳光,对着韦国清说:“你还真会刁难我啊!韦同志。”

这位敢于刁难主席的韦国清是谁呢?最后毛主席有没有吃下那碗蛇羹?

毛主席的旧相识

韦国清之所以敢和毛主席开玩笑,敢于邀请毛主席吃午宴,是因为两个人本是旧相识。



瓦窑堡战役里,韦国清拼死断后,尽量拖住敌军,为其他同志提供撤退的时间,敌人的子弹打在身上,但他却丝毫没有察觉。

直到和大部队重新集合,他才发现身上的几处伤口已血流如注,这时痛觉才渐渐蔓延上来。

先撤退的毛泽东和朱德看见这番场景,自责地说:“我们两个都没负伤,只有你受伤了……”

韦国清摇摇头,强撑着说:“一点都不疼,我还能接着赶路,咱们走!”

韦国清的付出,为其他同志提供了宝贵的撤退时间。

其实他在很早之前就已经从军入党,在他早期生涯中,军队与党组织是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两部分。

1913年9月2日,广西东兰县一个寻常贫苦农民家庭迎来新生命,他是未来中国共产党杰出政治工作领导者,一位著名的军事家——韦国清。



因为出身贫穷,所以他更能理解底层人民的辛酸与不易,看着地主与乡绅恶霸常常欺压村民,他的眼睛里总会燃起怒火,牙关紧紧地咬着,革命的种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被播种下。

随着中国时局动荡加剧,与之而来的是不断传入并萌发的新思想,这股风也吹到广西东兰县。

受到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韦国清的父亲加入了区农民协会,还担任其中的副会长。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种不惧压迫,不怕反抗的革命精神,深深熏陶着年少的韦国清。

但直到后面一件大事的爆发,才让韦国清真正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

当时他的父亲是区农民协会副会长,1927年国共合作失败,这场大革命的失败使很多人的家庭陷入不幸,韦国清的家庭自然也在其中。



一批国民党特务闯进韦国清的家中,当时只有他父亲一人在家,只听见几声枪响,特务们一哄而散。

当韦国清匆匆赶回家里时,才发现父亲已经离世,血流满了整张椅子。

“父亲,父亲……”韦国清的声声呼唤并没有得到父亲的回答,他的身体早已冰凉。

悲愤交加之下,韦国清离开家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中国共产党。

他是在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当时的他仅仅只有16岁。

已经打过几场仗的老同志怀疑这个小年轻根本扛不动枪,发不了子弹,就戏谑地问他:“你还这么小,怎么不回家?跑到这里来打仗。”

韦国清的脸上还带着些许稚嫩,但少年英气已经凸显,他斩钉截铁地回答道:“我的家已经被摧毁,父亲被人打死,我不能什么都不做。”



听了这个回答,老同志心里一惊,想要捉弄这个小同志的心情顿时间消散大半,他又问道:“那你能开枪吗?遇到敌人你不会吓得逃跑吧?”

韦国清没有再多说什么,他只回答:“我会证明给你看的。”

果然1929年12月底,韦国清有了证明自己的机会,虽然自己之前也有打过仗,但那是参加农民自卫军的战绩。

自从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这是第一次上阵打仗。

战场上,那名老同志刻意关注着韦国清,除了想要检验他的能力之外,他更担心这个毛孩子会在战场上虎头虎脑,不懂操作,白白断送自己的性命。

但是,年少的韦国清展现出人意料的作战能力,战场上的他看上去果敢又沉稳,老同志看到眼前的这一幕,欣慰地点点头,自言自语道:“我党又多一位骁勇善战的好战士。”



后来,韦国清才知道,当年他参加的那场战争名为百色起义。

在参加完百色起义之后,韦国清的作战能力也得到大家认可,他被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7军。

英雄出少年

韦国清和同志们相处得越久,他想要入党的心情就更加强烈。

终于,在1931年2月,韦国清成功加入中国共产党。

但在当时那个年代,入党意味着身上有更重的担子,需要比常人付出更多,当时就有同志劝说韦国清:“你就留在广西不好吗?你还这么小,这里是你的家乡,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方便。”



韦国清回答:“我已经18岁,不算很小了,留在家乡不能做我想做的事,我要一直跟随部队。”

当年父亲惨死的模样仍然停留在韦国清的脑海中,这些影像一直折磨着他,催促着他努力前行。

1931年,正值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作战进行时,韦国清所在的部队被指派去支援中央苏区,所以才有了上面那段对话。

当七月进军命令下发时,韦国清义无反顾地跟随部队,随着长长的部队一直走到中央苏区。

在战场上的韦国清还是如同以往一样英勇作战,他的付出很快被领导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后,大家发现这个小伙子哪里都好,就是文化程度有点低。

所以1932年,韦国清被送入瑞金红军学校进行学习,待在学校里的韦国清就像身处战场一样,无论做什么事情都精益求精,所以在这里他先后担任连长与军事教员



1934年,他又进入红军大学上级指挥科进一步深造,学有所成之后,他被任命为中共红军大学总支书记。

可能是因为年纪轻轻便南征北战,韦国清的身上有一股并不属于他这个年龄段的成熟感,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双商兼具的少年。

带着大家对他的认可,韦国清一直干到中央红军干部团特科营营长

身为营长,他冲锋陷阵时毫不胆怯,他带领手下的士兵们参加架设乌江浮桥,奔袭通安州,抢占金沙江皎平渡等战役。

用战功赫赫来形容韦国清实在是当之无愧的,他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场战役发生于抗日战争时期。

当时是1944年9月,韦国清任新4军第4师副师长,当时战况紧急,每个同志都咬着牙在拼命搏斗。



因为当时日本即将面临失败,困兽犹斗,日本兵又怎么可能不拼死挣扎呢?所以越到战争后期,鱼线拉得越紧,手劲就要使得更大。

韦国清所在的部队也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在一次与敌人的交火中,师长彭雪枫壮烈牺牲。

当时身为副师长的韦国清,为了不使整个部队陷入群龙无首的尴尬局面中,他立马清点人数,重新组织,将本来零散的战士们重新组编成一支精练的部队。

沉着冷静,临危不乱,此时的韦国清早已身经百战。

他带着重新组织的部队一路披荆斩棘,激战数月,最终将日伪兵和国民党顽固部队全部击败,保住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结束后,韦国清并没有就此停步,他又参与解放战争。



如今的他身上已没有曾经少年的影子,一双眼睛如苍鹰般明亮,常年锻炼的身体,显得精壮无比。

1947年2月,他来到江苏省东海县附近,打出著名的白塔埠战役。

面对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他没有选择正面硬刚,而是采取分割包围、各个歼灭的战术。

面对庞大的敌人,如果选择正面与之对抗,那自然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所以韦国清在每次作战前都要勘测地形,了解当地风土人情,随后再与敌人作战。

在韦国清的运筹帷幄之下,国民党军第42集团军主力被全部歼灭,就连他们的集团军司令郝鹏举也在逃跑途中被我军活捉。

身处南京的蒋介石大为震动,他被惊掉了下巴,一遍又一遍地问:“什么?整个集团军主力?确定是一整个集团军吗?”



白塔埠战役以后,韦国清并没有就此骄傲,他又投身于益林战役和涟水战役之中,最令人佩服的,还是他在淮海战役中的表现。

当时中央军的包围露出了破绽,导致杜聿明部队有机会向永城方向逃跑。

听到这个消息的韦国清连忙纠集部队,率领第2纵队急行军追赶杜聿明部队。

正当杜聿明已经看到永城方向的退路时,韦国清的部队就像是天降神兵那样,突然出现在路中央,杜聿明大有当年曹操败走华容道之感,只是不知道自以为能够逃脱的杜聿明有没有大笑三声。

凭借累累战绩,韦国清在五五授衔仪式上被授予上将军衔,实在是当之无愧。

经营一方

解决完国内的矛盾,还有一个来自国外的问题等着韦国清。



1950年,毛泽东,周恩来,聂荣臻,朱德正在为派去越南的军事顾问团而头疼,因为这个职位极其重要,但合适的人选一直迟迟选不出来。

这时,大家的脑海当中突然闪现一个人,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道:“韦国清!”

确实,派韦国清去越南是极为合适的,因为他出生于广西,本就毗邻远南,更了解当地的气候与人文。

同时,韦国清也是一名身经百战的老战士,让他去做顾问,是令人放心的选择。

10分钟后,韦国清接到消息:组织决定派遣韦国清前往越南,担任团长职务。

不敢多做耽搁,韦国清连忙做好准备,随时打算跟着部队一起前往越南。

在临行前,毛泽东还特意和韦国清说:“说是顾问团,其实是参谋。这个职务的重要性,想必你自己也明白。我们是去出主意、想办法的;而不是去当太上皇,事事包办的。要和越南人民搞好团结,不要有大国的思想。”



韦国清拍拍胸脯,大声说:“这些我懂,您就放心吧!”

等韦国清到达越南后,这个老兵穿梭于平原地区的红河中游战役,东北战役,宁平战役,边远山区的西北战役和老挝境内的上寮战役。

就像他向主席保证的那样,虽然他是顾问,但也事事与他人商量,尊重别人意见。

在与越南军队合作的情况下,他们重创法军,赢得丰厚的战果。

直到1954年的初春,他们接到中央的命令——“必须粉碎驻越法军总司令纳瓦尔的计划”。

韦国清率领部队,打了一场漂亮的战役,奠边府大捷让法军的总计划彻底失败,越南大部分国土完全解放。

奠边府战役后,韦国清住进了医院里。



这时人们才知道,原来他是拖着带病的身体指挥这场战争,为了不拖累大家的进度,他选择默默隐藏病情。

考虑到韦国清的身体情况,中央将他调回国内,把他任命为广西省长兼中共广西省委副书记(当时广西还是省,直到1958年3月才改为广西僮族自治区)。

他的任务,从带兵打仗转变为发展一方水土经济。

就像当初有人怀疑小小年纪的韦国清是否能够扛枪拿炮,现在也有人怀疑长期在外作战的大老粗,能否带领一省人民走向富裕。

韦国清选择用实力和行动说话。

他注意到广西最大的优势便是成片的树林,所以他大力促进森林保护,要求农民广为植树,绿化荒山,这些措施促进广西伐木业、林业的发展。



同时,他也醉心于发展广西的农业,他曾说:“粮食和土地是最好的东西,有了粮食和土地,就没有人会饿肚子。”

要发展农业,首先就要肥沃土地,但是当地人民有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就是铲掉草皮来作为施肥的手段。

韦国清上任后,立刻禁止这种做法,要求人们将眼光放长远,明白保持水土稳定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大家可以选择用绿肥来肥田,而并非直接将草皮也铲掉。

在韦国清的努力下,广西的林业和农业有了显著的进步,一片青山绿水,一方风土人情,清新优美的广西南宁被人誉为“半城绿树半城楼”。

既会文又会武的韦国清自然被毛泽东所重视,所以当毛主席来到广西境内进行视察时,韦国清才能设宴款待毛主席,从而有了那一句话:“主席,您敢吃蛇羹吗?”



韦国清于1989年6月14日与世长辞,终年76岁,为了纪念这位同志,中央发行一套专属于他的纪念邮票。

上面的头像分别为“长征中的韦国清”“主政广西时期的韦国清”,两张不同的头像分别代表他人生中的不同阶段。

文武兼备、机智勇猛,一代名将韦国清!

韦国清的侄子韦云进曾说:“伯父对于生活向来勤俭节约,质朴踏实,他既不喝酒也不抽烟,金钱无法诱惑他。清清白白做人,廉洁自律做事,他坚持了一辈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