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中国成立,为了国家安全,发展核武器成为国家的大事之一,美国苏联等拥核国家纷纷对核武器资料保密。

中国想要核武器只能依靠自身努力,在钱三强的邀请下,于敏成为研究氢弹中的一员,并在氢弹研究困局下,提出于敏构型,让属于中国的氢弹蘑菇云成功炸开。



于敏没有出国留过学,全靠中国本土培养,美国想不通的是于敏如何设计出于敏构型?

中国面对的核压力

二战后,新的世界格局出现,苏联和美国不分上下,英法等老牌强国虽然实力大受损伤,但依旧能够站在世界前列。

中国发生了革命并建立了新的政权,因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再加上美苏冷战格局的影响,整个西方对中国都建立起一道严密的封锁线。



那时的新中国还比较落后,面对西方的选择中方的话语权实在有限,因此,中国选择了一边倒战略,和苏联进入了“蜜月期”,并得到了苏联了很多帮助。

可惜,这一切随着朝鲜战争爆发都变得不再一样,考虑到东北边境的安全,中国毅然决然均决定进行抗美援朝。



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中国志愿军进入朝鲜作战,陷入被动局势的美军,为了能够挽回战场局势,也为了阻止中国进入朝鲜作战,美国在太平洋地区储备核武器,对中国发起警告。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面对核威胁,原子弹的威力早在美国对日本使用时见过,当时国家进行了严密讨论,最终还是决定进行抗美援朝战争,最终美国也并没有对中国使用核武器。



这是美国第一次对中国进行核威胁,几年后,美国再次对中国使用核威胁,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四次。

也正是因为美国的次次威胁,再加上中国的核技术有限而遭遇到不少嘲讽,国家意识到了核武器的重要性,并开始准备对核武器进行研究。



艰巨任务

核武器主要就是原子弹和氢弹,当时的中国别说是氢弹了,连原子弹都没有,因为在此之前,中苏“蜜月期”时,苏联曾经留下过原子弹一些相关资料,凭借着为数不多的资料,我国人才开始昼夜不停的努力,最终在1964年成功拥有了原子弹。

可这是远远不够的,原子弹只是核武器中的一种,想要成为拥核大国,氢弹成为必须要走的一条路,但这条路并不容易,最主要的人没人能够想的出来氢弹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又是什么样的制造原理。



更别说还需要在美西方以及苏联的技术封锁下,成功制作出来氢弹,可想而知这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但为了国家安全他们只能努力拼一把。

而说起氢弹,自然也就需要说到于敏,他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里,父母都是小职员,他学习成绩非常好,却因为钱而读不起书,还是依靠同学的帮助才没有埋没他的才华,并考上了北大。



在学校里,于敏抓住每个机会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主要从事一些有关于量子场论、核力介子理论等等,后来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并发表了多篇论文,还成为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更为可贵的是他并没有出国留过学,而是纯靠国家培养,因此一个日本科学家更是称他为“国产土专家一号”。



可以说在于敏原来的研究领域耕耘了数十年,但是在面对钱三强邀请他去做氢弹研究时,他并没有犹豫,最终还是答应了下来,哪怕从此之后他只能做不能说,他也还是答应了。

多年后,于敏回忆起当年被邀请的场景时,说出了这番话:

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面对这样庞大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入强国的事业中,也就足以自慰了。



于敏构型

于敏就这样加入了氢弹的研究中,当时唯一知道的就是氢弹的爆炸是需要原子弹引爆氢弹内的燃料,这个原子弹也被称为“扳机”。

问题是氢弹内部用什么样的材料?氢弹的爆炸原理以及构型等等,于敏和研究团队一无所知,尽管当时我国对材料氚或者氘的使用有着一定的猜测,也仅仅是停留在猜测阶段,这中间需要解决的问题更是无数。



为了能够确定他们的猜测,于敏带领团队使用“半象法”进行验证和排除,排除了很多不可能的错误研究方向,并在后来找到了一种可能得热核材料构成方式。

解决了材料问题后,氢弹的理论和构型又带来了新的难题,这需要大量反复的计算,可当时我国最好的一台104计算机主要用在了原子弹上,留给于敏他们使用的时间非常有限,根本无法完成庞大的计算。



于敏发挥了他的长处,建立了一个理想模型,专门用来计算数据,才成功提高了算力。

然而,氢弹的核心问题怎么让原子弹引爆氢弹的燃料依旧没解决,为了能够尽快有结果,于敏带领研究团队进行“百日会战”,可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是没有新的思路,大家都熬得眼睛通红,却还是坚持。



于敏看到后便让大家休息一下,再来继续做,而于敏则是依旧处于忙碌中,当他又一次盯着公式吃饭时,脑中突然多了个想法,那就是将核反应拆解,再用原子弹能量压缩氢燃料,优化聚变效率。

这也是于敏构型的出行,此后于敏对这个想法进行了更加细致的更改和数据落实,并一步一步调整数据参数,最终他们得出的数据和预测的一模一样,这让他们感到十分兴奋。



尽管这还是理论,但是能够在短暂的时间里得到这份理论已经不容易,1967年6月17日,中国氢弹在罗布泊试爆成功,这标志着中国成为拥核大国,让世界为之震惊。

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7年4个月,苏联6年3个月,法国8年6个月,而,中国用了2年8个月。



在这样的研究中,需要隐姓埋名,可于敏却并不在乎,即便是中国成为拥核国家,很多人都离开了这个行业,可于敏依旧在为我国的核事业发光发热,并参与了第二代、第三代的研究与设计,为我国核事业继续增砖添瓦。

资料来源:
《中国核武器发展史》
《两弹一星功勋人物传记》
《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室资料库》
《国防科工委历史档案》
《于敏院士科学贡献研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