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51年,毛主席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来信。

信的内容很简单,除了落款就只有一句话,称自己的工作没有着落,请毛主席帮忙安排。

众所周知,在建国初期,有很多毛主席的亲眷都来北京求工作,但都被毛主席给回绝了。



而这次写信的人看上去很有信心,一上来就亮明态度直接说事,丝毫没有打“感情牌”。

这个请毛主席安排工作的人究竟是谁?毛主席为何会答应他的请求呢?



长沙脱险

1916年,毛主席就读的湖南第一师范来了一名历史老师。光是名字听起来就很不一般,名刘武,字策成,颇有古代名将算无遗计、百战百胜的意思。

而这位刘策成老师也的确不一般,早年间他和同乡一起参加同盟会,后因反对袁世凯被抓判处死刑,在蔡锷的保释下免去一难。

刘策成不仅勇武过人,在学术上的造诣也独树一帜。据学生所说,他在湖南第一师范教书时从不拿课本,随口说出的历史事件都与史料分毫不差,因此也被人们称为“活历史”。



毛主席就是在这时认识了刘策成,两人刚一见面,就被对方的学识和卓越的思想理念所吸引,经常在一起探讨对历史事件的看法,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燃起了国内学生的爱国热情。刘策成自然也听说了这件事。可能也是受此影响,次年他便辞去教师职务投身政坛,担任了浏阳县县长。

而毛主席这时也返回湖南成立了文化学社,希望通过办书社的方式,来唤醒国内民众的爱国之心。



办书社自然需要钱,刘策成作为毛主席的老师也打算入股,只是他在任期间清廉俭朴,没贪过老百姓一分钱,仅凭那点微薄的薪资,其实也没有多少结余。

不过就算这样,刘策成还是给毛主席的书社筹了一笔资金,就当自己的入股费,不让毛主席还钱。

到了1923年,此时的毛主席已经正式投身革命事业;而刘策成也因为赵恒惕要巩固自己的势力,被任命为湖南省警察厅厅长。



赵恒惕和刘策成有姻亲关系,对自己这个亲家的个人能力十分了解,经常带着刘策成出席各种高层会议,让他充当幕僚的角色帮自己出谋划策。

在一次会议上,赵恒惕通过自己的信息网,得知了领导农民运动的毛主席的具体动向。

刘策成听到赵恒惕要抓自己的学生,会议结束后立即就派心腹先一步找到毛主席通风报信。



等第二天确认毛主席离开长沙后,他再派人装作全城搜捕的势头,把长沙翻了个底朝天。

结果当然是徒劳的,这么做只不过是向赵恒惕做个样子。到时候抓不到人,赵恒惕只会觉得是自己的情报有误,而不会怀疑到刘策成头上。



多年后的记者采访,也印证了刘策成此番举动的确成功了。在被询问当年为什么没抓到毛主席时,赵恒惕表示可能是对方的能力太强了,自己刚动手就察觉到了风吹草动。

而赵恒惕至死都不知道,当年通风报信的其实就是自己颇为看重的亲家。



刘策成写信“求职”

刘策成在学术上的造诣很深,他本人尤其推崇庄子“均贫富”、“淡泊名利”的思想。以至于在湖南担任警察厅厅长时,别人想尽办法为自己牟利,而刘策成却致力于研究庄子的学说。

在设计帮助毛主席脱险后,刘策成也看不惯赵恒惕的军阀作风,于是辞官回家,潜心编著《庄子集解内篇补正》。

他之所以要写这本书,是因为之前关于研究庄子的著作《庄子集内解》,虽然有助于后人学习,但里面疏漏太多,容易给学习和阅读造成误解。



抗战初期,在家编书的刘策成也曾给蒋介石写信,劝他联合国共抗战,但对方没听,刘策成因此得罪了蒋介石,本就俭朴的生活更加难过。

就这样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刘策成听闻消息后,逢人便夸赞毛主席,称自己当年教学时就觉察到此番青年才俊,日后必成大才,如今果然应验。

欣喜之余,刘策成给毛主席写信叙旧情,请求毛主席让自己参加工作,并寄去了《庄子集解内篇补正》的样书。



毛主席看到信以后也很感慨,回信告诉刘策成,说自己也很钦佩先生为我国文学事业做出的贡献,只因先生年事已高,所以便就近安排到长沙继续从事文化研究工作。

正常来说,毛主席是不会轻易为熟人安排工作的。只是因为刘策成曾经是自己的先生,并且对方在文学领域的造诣确实很大,所以就近安排在长沙也是个妥善的选择。

只是没想到,半年后毛主席再次收到刘策成的来信,信上的内容依旧是求职,让人顿感诧异。



原来当初刘策成收到回信后,便在长沙附近开始找工作。然而就这样找了半年多,刘策成觉得长沙的文史典籍储备实在不利于自己的研究,这才再次给毛主席写信表明情况。

毛主席看到后,也体会到了刘策成先生在文史研究领域上的执着用心。于是便让先生到北京暂住,工作问题则交给李维汉部长进行安排。

刘策成就这样到北京住了一个月,先后和毛主席、周总理等人见了面,还参加了文史研究馆召开的会议。



后来提到刘策成编撰的样书,毛主席十分谦虚地笑着说,自己没有好好研究过,所以给不出很好的意见。不过对于书籍的出版,毛主席也曾多次催促出版社快些印发。

感受到毛主席为了自己的工作问题如此上心,刘策成十分感动。

在拿到周总理为自己签发的特聘书后,刘策成就把自己全家都接到了北京,没了后顾之忧后就整日潜心研究文史典籍,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整理做出了很大贡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