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众号为一线语文教师个人原创公众号,所有文章均为个人独立撰写,欢迎点击上方的“水寒说语文”关注。
2025年第二十五期(总第898期)
一模考试之后,我选择两个题目中的第二个写了一篇下水文——《》。为什么不选择第一个呢?
当一缕阳光穿过树叶,当一行文字跳入眼睛,当一句话语抚慰心灵……你是否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这就是诗意在我们身边的闪现。请以“ ______中有诗意”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因为初读这个作文题目的导语,就隐约觉得在表达上存在一些瑕疵。诸如“文字跳入眼睛”中的“跳入眼睛”,“诗意在我们身边的闪现”中的“闪现”等词或者短语,读起来都觉得不大顺畅。但这还不是主要问题,主要问题是前面设问“你是否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后面紧接着回答:“这就是诗意在我们身边的闪现。”感觉是把“美好”和“诗意”这两个词画上了等号。而这两个词能划等号吗?这一点存疑。
为了给学生分析清楚这个导语的问题,我借助AI,具体来说用了“豆包”来做了一些分析。
【我】下面这段文字是否在语言表达逻辑上存在问题,如果有,请修改。然后我把一模的作文题“喂给”了豆包。
【豆包】
这段文字在语言表达逻辑上整体表现良好,通过“阳光穿过树叶”“文字跳入眼睛”“话语抚慰心灵”的具象场景,自然引出“诗意在身边闪现”的概念,进而引出作文题目,层次清晰。若想进一步优化,可以增强语句的节奏感与画面感,让诗意的氛围更浓厚。修改后的内容如下: 当斑驳阳光穿过层层叠叠的树叶,在地面绘出细碎光影;当灵动文字如蝶般跃入眼帘,在心底激起万千思绪;当温暖话语似春风抚慰心灵,驱散阴霾与疲惫……你是否触摸到了生活的美好?这便是诗意在我们身边悄然绽放的模样。请以“ _______ 中有诗意”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豆包这个修改有两个点很好,一个是把“跳入眼睛”修改为“跃入眼帘”,一个是把“这就是诗意在我们身边的闪现”修改为“这便是诗意在我们身边悄然绽放的模样”,修改后这两个语句都变得更更通顺更自然了。
当然,学生可能会觉得修改后的排比句更好,语言更华美,但我提示他们,语言表达中文从字顺是第一位的标准,堆砌辞藻,尤其是过度堆砌辞藻反而是极不该提倡的文风。
从上面AI的分析可以看出,AI认为这段导语没有任何逻辑问题,但AI提供给的这个分析,就一定对吗?不一定。还需要有自己的独立判断。于是,我又把我的问题描述得更清楚了,明确指出了这个导语的逻辑问题在哪里。
【我】前面说美好,后面突然跳转到诗意,让人感觉跳跃性过大,是不是应该以诗意作为核心概念来展开这段导语呢?
【豆包】
你说得很对!以“诗意”为核心概念贯穿始终,能让导语逻辑更连贯。修改后的版本强化了诗意的意象呈现,自然引题: 当晨曦穿透枝叶,在石板路上洒落金色诗行;当墨香文字淌入眼眸,于心底泛起涟漪;当温柔话语拂过耳畔,抚平岁月褶皱……这些触动心弦的瞬间,正是诗意在生活中留下的浪漫印记。请以“ _______中有诗意”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这一次,AI迅速响应了我的判断,修改之后,也确实更好一些了,从逻辑上来说更通顺了。但我还不大满意,又根据自己的命题经验,给AI提出的新的要求。
【我】请以“_______中有诗意”为题,写一篇作文。为前面这个半命题作文写一个一百余字的导语,要求开头对“诗意”做一个解释,然后用排比句写清楚都在哪些地方有诗意。
【豆包】
诗意,是生活赋予我们的审美眼光,让平凡焕发光彩。它在晨露滚动的菜叶间,在教室沙沙的翻书声里,在母亲翻炒菜肴的锅铲上,在晚归时路灯拉长的身影中……只要用心凝视,万物皆可成诗。请以“ _______中有诗意”为题,写一篇作文。
修改后的导语与原来的导语比较,从逻辑上更通顺了,给出的提示更具体更丰富了,学生写起来,会更有抓手。
当然,并不是说这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导语。其实还可以从其他方向做一些进一步的调整。比如,导语最好要让学生明白,不止美好中有诗意,平凡中也有诗意,痛苦中也有诗意,诗意无处不在,就像修改后的导语中说的那样“只要用心凝视,万物皆可成诗”。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开阔,更有深度。
我把这个使用AI对初三一模作文导语改造的过程展示给学生,是想让他们意识到两点,这两点皆有经典论述可以支撑。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使用AI时也应遵循这个原则:“尽信AI,不如无AI。”如果尽信AI,因为AI的有限性,AI的幻觉,可能会掉坑,会闹出很多笑话。
荀子说:“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在使用AI这个物(工具)时,要做君子,自己一定要占主导地位,然后才能最大限度发挥AI的效能,而不能成为小人,被AI牵着鼻子走。
我的视频号,持续更新中,欢迎关注。《古文观止》的公益课已经讲到第三十七讲,每一讲都有直播回放,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了公众号、视频号,来听一听。
欢迎关注我的新书《用减法教语文》,书中有很多能够反映我的教育思想的鲜活课例。具体内容可以点击下面的文章链接:
之前还写过另外一本书:《减法教育》,具体可以参见下面的文章链接:
图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分享,若公众号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