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菌棒生产线到河蟹冬储池,从花卉基地到水稻种植……农业“姓科”已成现实,科技正从生产、管理到销售全链条重塑农业形态。

日前,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市科技局紧贴农时、精准施策,通过技术下沉、人才培训、成果转化等举措,以科技特派“零距离”服务,科技共建“全链条”赋能,为春耕生产注入强劲科技动能,绘就科技兴农的春日画卷。

科技特派注活力 产业升级显成效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在双台子区常家村香菇种植基地,沈阳农业大学食用菌科技特派团全程护航春耕生产。团队深入大棚指导菌棒无菌化生产,从菌种筛选、棚室消毒到分棚摆袋全程把控技术标准,助力25万袋优质菌棒顺利备产。


双台子区双盛街道常家村食用菌种植园区高标准香菇大棚。(图源:双台子微)

“过去菌棒污染率影响产量,现在特派团手把手教我们规范操作,今年首批香菇将在5月上市,收益更有保障!”菇农们感慨道。特派团还协助对接电商平台和商超渠道,推动产销衔接,让小香菇撑起乡村振兴“致富伞”。在兴隆台区河蟹养殖一线,辽宁大学科技特派员驻扎田间,针对“牛奶病”防控开展精准服务。 团队研发新型杀菌剂,现场指导蟹农对冬储池扣蟹进行浸泡处理,抑制二尖梅奇酵母致病菌,显著提升成蟹成活率。“科技特派员带着技术来,我们跟着学,今年丰收底气更足了!”蟹农们信心满满。


科技共建筑根基 全链服务促转型

依托“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与盘锦市科技共建”工作,今年4月,省农科院花卉团队进驻盘山县沙岭镇,为80余名花农开展菊花定植全流程培训。从土壤改良、滴灌布设到防草定植,专家全程示范标准化操作,并建立9个“示范基地”,跟踪指导菊花、玫瑰等花卉全产业链发展。


盘山县沙岭镇沙岭村花卉种植基地菊花种植大棚。(图源:印象盘山)

“以前种花凭经验,现在按科学步骤来,产量和品质都上去了!”花农赞不绝口。

水稻春耕同样受益于科技共建。

今年3月以来,省农科院盐碱地所专家团队走进盘锦多家合作社,围绕“盐粳”“盐禾香”系列耐盐优质品种,开展育苗、病虫害防治等专题培训20余场,累计指导农户110余人次。通过“问题清单—解决方案—成效评估”闭环服务,发放技术手册120余份,建立微信服务群实时答疑,推动稻米食味提升、单产增效等10余项技术落地。


成果转化强动能 媒体聚焦树标杆

春耕临近,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盐碱地所组织专家团队到盘锦益仁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展春耕备耕培训暨耐盐水稻新品种推介会。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盐碱地所组织专家团队开展春耕备耕培训暨耐盐水稻新品种推介会。(图源:新华网)

推介会上,专家团队根据田庄台镇水稻产业提质增效的具体需求,推介了盐碱地所通过优质粳稻靶向生物育种技术选育的耐盐、香型水稻新品种“盐禾香113”,并对该品种的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详细解读。盘山县稻蟹生态种养科技特派团创建了“稻蟹综合种养化肥农药生态减施模式”,推广适宜水稻全程机械化作业的“沟畦并行、比空种植、坝埂种豆、早放精养”的稻蟹生态种养模式,将田中种稻、水中养蟹、坝埂种豆的立体生态种植养殖有机结合,实现了“水稻+水产=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即“1+1=5”,达到了“一水两用、一地多收”的效果。


春耕前夕,植保无人机在盘锦市稻蟹共生精致农业试验示范基地上空进行测试。刘杨 摄一个多月来,媒体相继聚焦我市“科技赋能”绘就“春耕新图景”;“盐禾香113”新品种推介会获新华网专题报道;辽宁日报聚焦我市“科技特派团”春耕服务,点赞“专家扎田间、技术进大棚”的务实作风。

#有一种美好叫辽宁# #新时代六地辽宁杠杠滴# #振兴新突破辽宁杠杠滴#
来源:盘锦发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