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网络
近日,媒体报道湖南怀化一餐馆每晚十点将未售出的盒饭免费发放,500多天送出3万份盒饭,引发广泛关注。众多网友纷纷点赞餐馆老板的善举。发放免费晚餐的餐馆名为“食为蒸”,售卖小碗菜。领盒饭的人群有上骑手、代驾、环卫工、保安等夜间工作者,和附近一些生活困难的人。(4月29日极目新闻)
湖南怀化的深夜里,“食为蒸”餐馆亮着灯的窗口,成了这座城市的温度计。老板史超把每天没卖完的小碗菜打包成盒饭,晚上十点免费送人,500多天送出3万份。这件事听着像老套的“好人好事”,但仔细琢磨,发现里头藏着治理难题的民间解法。此举既不让粮食浪费,又不让胃受冷,这碗“剩菜变热饭”的生意经,比多少政策文件都实在。
史超的善举并非“有钱任性”。干餐饮的都知道,食材损耗是硬成本,他却把剩菜变成“爱心资源”。下午现炒的菜,晚上免费送,既保住了新鲜,又让跑夜班的外卖小哥、代驾师傅、捡废品的老人吃上了热乎的饭。这么一来,既不浪费粮食,也不浪费爱心。
谈及供应免费晚餐的初衷,史超说:“一是不想浪费,菜品浪费了可惜;二是社会上有这种需求,尤其是夜间工作者和生活困难的人。我想在不浪费的情况下帮助有需要的人。”可见,他不仅因此而“亏本”,反而做到了资源利用最大化、爱心传递最大化。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史超坚持“日行一善”,他的善良看得见,摸得着,必然能获得良好口碑。许多领盒饭的人都认识史超,看到他会主动打招呼,说声感谢。“他们的感谢是对我们的认可。”史超笑着说,“有的骑手会来店里聚餐,对店里工作人员的态度也很好。”爱是双向的,当人们不求回报地付出爱,传递温暖,往往能收获比精心计算更大更多的回报。
史超的“善举”其实也是一种“善治”。此举证明,对付“浪费”和“冷漠”这两大现代病,土办法也能开新方。
不过,光靠老板的良心不够,还需要制度给良心撑腰。真想推广,不妨学学国外的“食物捐赠抵税”政策,让更多餐馆觉得“捐剩菜不亏”。再整个App,把全城的余粮和需要的人连起来,那才叫“剩菜不剩爱”的升级版。
从古时候的施粥棚到今天的深夜食堂,中国人对“不饿肚子”的执念从没变过。史超这三万份盒饭,喂饱了肚子,更喂暖了人心。它告诉我们:对付现代社会的“冷病”,未必要用高科技。有时候,一碟没卖完的青椒肉丝,一双愿意打包的手,就够点燃整条街的体温。(文/李蓬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