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每天都有名人故事感动您!


(杨宝森)

杨宝森是京剧“杨派”的创始人,与马连良、谭富英、奚啸伯并称“四大须生”。

杨派唱腔以韵味取胜,从细微处体现旋律,细腻而不琐碎,耐人寻味。

杨宝森的代表作,主要有《文昭关》《定军山》《四郎探母》《汾河湾》《红鬃烈马》《游龙戏凤》《搜孤救孤》等,深受戏迷喜爱。

杨宝森一生有过两次婚姻,与第一任妻子赵霞章没有孕育自己的孩子,收养了一个女儿。赵霞章去世后,杨宝森与京剧演员谢虹雯再婚,夫妻俩育有儿子杨珉。

1958年,杨宝森因肺炎不幸在北京离世,年仅49岁。

命运弄人。杨宝森生前清贫潦倒,经常为生计发愁,他离世后“杨派”艺术走红,甚至有“十生九杨”的说法……

01


(杨宝森不同时期的照片)

杨宝森1909年10月9日出生于北京,爷爷杨桂云是清朝末年的著名京剧花旦演员,与谭鑫培齐名。

杨宝森的父亲杨孝方是小有名气的京剧武生,兼工铜锤花脸。杨宝森的母亲王氏也是京剧演员,一家人都唱京剧,杨宝森也注定要吃这碗饭。

1917年杨宝森8岁时,开始跟随父亲学京剧武生,同时拜裘桂仙、陈秀华为师,跟着他们学唱老生。

杨宝森11岁那年,父亲杨孝方因病演不了戏,家里一下子失去了收入来源,养家的重担早早地落在杨宝森肩上。


(斌庆社演出海报)

为了替父亲养家,杨宝森带艺搭班,加盟余振庭创办的斌庆社科班。

杨宝森宗谭派、余派,他扮相俊美,童声高亢嘹亮,韵味颇足。13岁时,杨宝森就能够挣钱养家了,被誉为“小余叔岩”。

在北平小有名气后,杨宝森在戏班挂头牌赴上海演出。他连演49天,白天一场夜里一场,演出了《定军山》《四郎探母》《游龙惊凤》《汾河湾》等28处不同的戏码,在上海一炮而红。

由于用嗓过度,加上营养不良,杨宝森患上了淋巴结核,腋下经常溃疡。


雪上加霜的是,1925年杨宝森倒仓了,高音唱不上去了。倒仓对京剧演员来说是一道生死关口,挺不过去就只能改行。

杨宝森的嗓音调门不够“六字调”,是不能登台演出的,他只得在家里一边养病一边练功,期盼嗓音恢复重返舞台。

从红极一时的童星,沦落到默默无闻的普通孩子,杨宝森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落差。

失去了他这份收入来源,杨家经济捉襟见肘,连续两个春节,家里靠典当和变卖衣物置办年货。


(早年杨宝森)

除夕之夜,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饭时,父母忍不住掉眼泪。杨宝森不忍让父母看到他怯懦,将眼泪与饭菜一起咽进肚里。

杨宝森走红时同行都捧他,而今同行排挤他,鄙视他,还对他冷嘲热讽。

杨宝森性格内敛,不善言辞,从不与同行争辩。他潜心研习余派艺术,并多方求教,苦练发声。

1929年,杨宝森在倒仓4年多后嗓音有所恢复,但仍不理想。


为了生存,杨宝森向朋友借了点钱,聘请孙佐臣为自己操琴,灌录了《七星灯》《击鼓骂曹》《马鞍山》《战宛城》等10张京剧唱片,挣点微薄收入养家。

同年,杨宝森搭章遏云戏班去天津演出,他高音还唱不上去,演出不受欢迎。望着台下稀稀拉拉的观众,杨宝森苦闷极了。

02

1931年,22岁的杨宝森在北平结婚了。他的妻子名叫赵霞章,两人年龄相仿。


赵霞章祖籍江苏常州,父亲在北平开诊所。赵霞章因身体原因不能生育,试了不少偏方都没用。

1939年,杨宝森收养了一个刚出生4个多月的女婴做养女,给她取名叫杨文蕙(乳名小玲)。

小玲是杨宝森一个朋友的外孙女,因为对方家境贫困,养不活孩子,只得把她送人。


(杨宝森与女儿)

赵霞章喜欢读西方文学名著,《悲惨世界》《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等被她读了个遍。她经常在家里给养女讲小说中的情节,说到动情处眼泪汪汪。

赵霞章穿白纱长裙,高跟皮鞋,很漂亮很时髦。而那时的妇女时兴穿旗袍和缎子鞋,赵霞章显得很前卫。

小玲虽然不是杨宝森夫妇生的,但夫妻俩视如己出,没让她受丁点委屈。

2019年,已经70岁的杨文蕙在纪念京剧大师杨宝森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中,接受了媒体的采访。


(杨文蕙在电视台追忆父亲杨宝森)

谈及父亲杨宝森,杨文蕙热泪盈眶:父亲用爱将我抚养大,很宠我,从来没有对我大声说过话。父亲走了几十年,他对我的好我还记得清清楚楚。我父亲不像戏班的人,更像文人。

杨宝森的嗓音一直没有恢复到从前,非常苦恼,事业始终不顺。他经济困窘,赵霞章经常从娘家拿钱补贴家用,可又怕伤害丈夫的自尊,便编织各种借口。其实杨宝森心知肚明,背着妻子落泪了。

上世纪30年代末,在京剧界“通天教主”王瑶卿(杨宝森的姑父)的点拨下,杨宝森决定扬长避短,改变发声方法。


王瑶卿(右)与杨韵芳

他开始以中低嗓音为基础,将口腔共鸣的位置往前推,结合鼻腔与头腔共鸣,形成了自己松弛圆润的独特演唱方法。

他的调门比以前降低了,但在音域范围内嗓音运用自然。加上他极富韵味的念白,极富书卷气的扮相,杨宝森的“杨派”初显雏形。

1941年,杨宝森加入程砚秋剧团,与他合作演出。两人在上海黄金大戏院演出《红鬃烈马》《四郎探母》等剧目,深受观众喜爱。他们连演一个半月,场场爆满。


(左起: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

1942年,杨宝森与马连良、谭富英、奚啸伯并称京剧 “四大须生”。

03

1943年7月,杨宝森在北平组班“瑞义社”。此后两年时间里,杨宝森带领戏班赴天津、上海演出《失空斩》《四郎探母》《洪洋洞》等剧目,深受戏迷喜爱。他创立的“杨派”得到了戏迷的认可,杨家的经济条件日益好转。

1945年,杨宝森在北平南城的红线胡同买下了一处房子,将家里的积蓄用尽了。


(北京红线胡同杨宝森故居)

杨宝森红过一段时间后,由于他的表演过于严肃,缺乏火爆与刺激,他演出的上座率越来越低。

有一次,养女杨文蕙去看父亲演戏,剧场里只稀稀拉拉坐了几个观众。

戏演完后,杨文蕙要父亲给自己买点心,杨宝森连一块桃酥都买不起。杨文蕙这才知道,父亲演出一晚只得到了5毛钱的报酬。

上世纪40年代末,杨宝森经常借债度日,他自尊心很强,不好意思向朋友开口。叶盛兰的儿子叶蓬跟随杨宝森学戏,两家来往密切,杨宝森便向叶家借钱。


(叶蓬与父亲叶盛兰)


(《水淹下邳》叶盛兰饰“吕布”)

为了保持最后的一丝体面和自尊,杨宝森派人给叶家先送去“牙笏”,后又送去“玉带”,说是送给叶盛兰做礼物。

叶盛兰心知肚明,知道杨宝森缺钱,便打发人将钱送了过去。

身为“四大须生”,杨宝森却清贫落魄,一直为经济发愁。

1953年,赵霞章因病不幸离世,杨宝森带着养女独自生活。这时杨文蕙14岁了,刚上中学,杨宝森要演戏,没有时间照顾女儿,迫切想再成个家。


1954年,杨宝森在丧妻一年后,与京剧演员谢虹雯再婚了。

谢虹雯1930出生于北平,比杨宝森小21岁。她的母亲是京剧名旦碧云霞,父亲是北洋将领寇英杰,当过师长、督军。

1945年,谢虹雯在北平耀华中学读高中时,排演过话剧《雷雨》。

1946年,谢虹雯正式拜师王瑶卿、梅兰芳为师学习京剧。她长相漂亮,天资聪颖,很快脱颖而出。


(谢虹雯)

1949年,在王瑶卿的推荐下,谢虹雯加盟杨宝森创办的“宝华社”。杨宝森是团里的头牌老生,谢虹雯是戏班二牌青衣。

谢虹雯清纯漂亮,戏好,杨宝森对她印象很好。谢虹雯也崇拜杨宝森的才华,她不顾两人年龄的巨大差异,勇敢嫁给了他。

婚后,杨宝森夫妇生下了儿子杨珉。做了妈妈后,谢虹雯的演出减少了,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家庭。


杨宝森的演出始终不温不火,票房不佳,他与主演们一样都没挣到钱。

04

1955年文化部艺术局马彦祥找到京剧名家厉慧良,希望他帮助天津建立京剧团,厉慧良接受了这项任务。

厉慧良准备将杨宝森拉进来。当时杨宝森在北京长安大戏院演出,剧场里的观众稀稀拉拉,陪同厉慧良前往的天津京剧团领导问厉慧良:杨宝森行吗?

厉慧良回答:他是四大须生,名气在那里摆着呢。


厉慧良(1923年3月30日-1995年2月27日)

厉慧良与杨宝森商量此事,杨宝森提出,如果他进天津京剧团,他戏班的人都要进去。厉慧良答应了。

1956年3月,杨宝森与宝华社的全体演员全部加入天津京剧团,成了体制内的演员。

厉慧良、杨宝森担任团长,两人挂双头牌,每人的工资都是950元。这么高的收入且十分稳定,杨宝森的经济条件大为好转。

1956年8月28日,天津市京剧团正式挂牌成立了。由于有厉慧良、杨宝森两块金字招牌,演出异常火爆。

杨宝森演《击鼓骂曹》,厉慧良演《挑滑车》,在天津一票难求。


(《击喜骂曹》 杨宝森饰祢衡)


(厉慧良《钟馗嫁妹》剧照)

杨宝森演《失空斩》,厉慧良演《钟馗嫁妹》,戏院里连过道上都站满了人。

1956年国庆节,天津市京剧团决定去北京、上海、武汉等地演出,到全国各地挣钱。

天津市文化局的领导非常重视,亲自敲定剧目:杨宝森演《杨家将》,厉慧良给他当绿叶,演“杨七郎”。厉慧良演《长坂坡》,杨宝森给他配戏,在剧中演“刘备”。双方都答应了。

但第二天杨宝森变卦了,他说自己的身体不允许,演不了“刘备”。


厉慧良知道,杨宝森这是嫌掉价,不肯为自己配戏。但他从大局出发,还是在北京吉祥戏院给厉慧良在《杨家将》中当配角。当从此,厉慧良心里有了疙瘩。

天津京剧院到上海演出时,杨宝森与厉慧良开始较劲,两人都亮出了自己的拿手绝活,厉慧良更受欢迎。

1957年除夕汇报演出,天津观众点名要看厉慧良的戏,冷落了杨宝森。

大年初一,厉慧良演出《钟馗嫁妹》时,不慎从舞台上摔了下来,将左腿摔伤了。


梅兰芳、杨宝森之《武家坡》


(杨宝森)

在这种情况下,杨宝森只得登台演出《奇冤报》,但反响平平。

两相比较,厉慧良的号召力完全盖过了杨宝森,两人的不睦浮出水面。

05

文化部领导马彦祥来天津京剧团做工作,为了平衡两人的关系,将天津京剧团分作两个团:杨宝森带一团,厉慧良带二团。


(厉慧良与弟子奚中路合影)

春节过后,厉慧良带领二团去东北演出,票房异常火爆,为团里挣了钱。而杨宝森带团去山东演出时,票房惨淡。演出回来后,天津市市长明确表示:谁有前途,团里就用谁。

于是杨宝森带领的一团很多演员写条子,要求离开一团去二团。杨宝森自尊心很强,受不了这种精神折磨。

不久京剧团开会,领导说:谁想走请便。这本不是针对杨宝森的,但他以为领导是说他的,他接受不了。

1957年7月7日,杨宝森离开了天津京剧团回到了北京。


(杨宝森《失空斩》剧照)

天津市委领导关心杨宝森,派文化局和京剧团领导赶赴北京,给杨宝森送去1000块钱。

1958年2月8日,杨宝森患感冒,第二天发高烧。2月10日凌晨两点,杨宝森因高烧引发急性肺炎,不幸在北京早逝,年仅49岁。

得知噩耗时,厉慧良正准备带领天津京剧团赴朝鲜慰问演出,他为杨宝森的早逝痛心神伤,整整两顿没有吃饭。

杨宝森生前不受重视,清贫落魄,经常为钱发愁,他创立的“杨派”也比较冷清。


(谢虹雯)

没先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杨宝森离世20多年后,杨派艺术火爆全国。很多演员学习杨派老生,甚至有“十生九杨”的说法。

杨宝森的遭遇正如荷兰著名画家梵高,生前梵高的画卖不出去,穷困潦倒,导致精神错乱。1890年梵高自杀身亡,年仅37岁。

梵高去世几十年后,他画的《向日葵》《星月夜》等作品,每一幅都价值连城。

杨宝森早逝后,他的遗孀谢虹雯独自带着儿子生活。


(谢虹雯、张君秋、孙女张楚楚合影)

1974年,谢虹雯与京剧大师张君秋再婚。谢虹雯生前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因为爱情嫁给了杨宝森,与张君秋结合,是出于责任和道义。

2023年,谢虹雯在北京离世,享年93岁。

杨宝森的儿子杨珉没有唱京剧,从事普通工作,现在已年逾七旬。

杨宝森去世后,他创立的“杨派”如此受欢迎,是他生前没有想到的。

首发作品,抄袭必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