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仕红(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实验小学校长)


叶良水(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教育局局长)


吴海青(江西省九江市同文中学教师)


张在军(山东省临沂市“沂蒙书屋”创办人)


徐兰英(福建省莆田市教育局市域阅读工作推进负责人)


杨百凌(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五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高光(山东省聊城市莘县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


江小英(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院副教授)

  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由中国教育报、商务印书馆联合主办,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协办的“中国教育报2024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交流会”在北京举行。这些行走在教育一线的阅读推广人分享了在各自岗位推动读书的思考与实践。本期,我们编发部分发言,期待对读者有所启发。

  ——编者

  郭仕红(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实验小学校长)

  ■ 我一直认为:学校不仅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还是书香飘溢的殿堂。所以,多年以来,我一直专注小学阅读研究,实施阅读工程,开展书香少年、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系列评比,积极推进书香校园建设。比如,推广“小组共读·循环日记”,首创的“一本好书的旅行”活动持续开展18年。

  我倡导“教师阅读工程”,组织教师每学期至少精读一本教育经典,撰写“读书笔记”,将从书中获得的营养融入课堂、融进生活。在课堂中,我们推行“读写共生”模式:通过“主题阅读”,将单篇课文扩展为系列探究,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我们还开展“教师读书分享会”,定期分享阅读案例,畅饮“源头活水”。

  我创新推广形式、丰富活动载体,组织开展全民阅读推广工作。参加仪征市“三名三美”宣讲、“家教家风”大讲堂等活动,开设公益课及讲座80余场次,惠及师生家长逾7000人次。

  30多年来,从机关到社区,从企业到乡村,我和孩子们聊阅读、讲绘本,和学生家长谈“亲子共读”,和社区居民共读一本本书,用心、用情、用力带领更多人走进书籍的世界,享受阅读乐趣,感受读书的美好。

  叶良水(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教育局局长)

  ■ 今天,孩子们似乎“知道”的越来越多,但“懂得”的却越来越少。“知道”是信息的占有,“懂得”是认知的重构,这种“知识饱足症”正在悄然吞噬孩子们的思考力和感知力。我们不禁要问:当知识变得触手可及时,如何让孩子保持对智慧的敬畏、对未知的渴望?如何让书香真正浸润生命的土壤?

  一位老师曾告诉我,在一次组织阅读分享、要求大家静心阅读《朝花夕拾》时,一个孩子脱口而出:“百度百科5分钟就能讲完的故事,为什么要花两小时去读?”这句话像一记重锤——当知识变成即食快餐时,精神的饥渴感便成了稀缺品。这就是“饱足”背后的“饥饿”。学校老师必须重建孩子的“饥饿感”,切实唤醒孩子心灵的味蕾。

  构建家校社协同的“有温度的阅读生态”。在学校层面,从“任务驱动”到“兴趣点燃”;在家庭层面,从“监督者”到“共读者”;在社会层面,从“旁观者”到“参与者”。愿每个孩子都能在书香中葆有“精神的饥饿”,愿每颗心灵都能在阅读中找到“自己的镜像”。

  吴海青(江西省九江市同文中学教师)

  ■ 迫于学业压力,能够主动阅读的中学生可以说是非常少的。我们学校的校训是“读好书,做好人”,这些年我一直在想,如何能够真正践行这一言简意深的六字真言,又如何能让学生懂得阅读的意义。于是,我利用晚自习时间开展台灯下的“悦”读活动,并把目标定为“三学会”(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思考)“三热爱”(热爱阅读、热爱生活、热爱自己)。

  十年的坚持,让我看到了这一活动的意义。很多学生在“悦”读中分享感人至深的故事,也流露着内心的真情;表达理性的声音,也传递着人生的思考。在最近的一期“悦”读中,一名学生说这是“迟来的春风”。我想,这一盏灯已经在他的心中点亮。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在一个午后的咖啡馆里,在旅途的飞机上,在下班的地铁上,他们正读着一本书,不由自主想起了高中时期的“悦”读,想起了台灯下的那个晚自习,那么说明这盏灯已经使他们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习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作为人生成长的主旋律。

  张在军(山东省临沂市“沂蒙书屋”创办人)

  ■ 我来自沂蒙山区的沂水县。沂水自古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上世纪90年代初,为改变山区群众知识匮乏、文化落后的面貌,我于1992年12月发起创办了“沂蒙书屋”,以图书阅读为依托,对群众进行科技、文化、乡风文明等方面的熏陶。

  30多年来,沂蒙书屋在引领校园阅读、农民阅读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为了让孩子从小沐浴到传统文化的芬芳,我把经典名著进行改编,在保留经典精华的基础上,剔除与孩子们认知水平不相称的内容,先后改编、编写古典名著、现当代作品解读赏析《快乐大语文》系列等1000多万字。

  现在,我主要做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应全国各地教育局、学校、师范院校之邀,我先后为教师、学生作“阅读,让你的人生更精彩”“弘扬教育家精神,做新时代大学生”等报告600多场,引领近百万人爱上了阅读。

  徐兰英(福建省莆田市教育局市域阅读工作推进负责人)

  ■ 福建省莆田市市域推进“书香校园 智慧阅读”工作,已形成“一个理念,两套资源,三个机制,四大特色,五维发展,六方参与”的“莆田模式”,阅读已在全市60多万名师生中蔚然成风。该实践成果曾多次被中央和省级新闻媒体宣传报道,案例入选教育部全国首批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区域优秀案例、全国基础教育优秀工作案例等。“莆田模式”已在全国多个地区推广。

  莆田市以校园阅读带动家庭阅读,家校社协同深入推进“全民阅读”。阅读推广之路漫漫,在一座城市打造全民阅读的氛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经年的积累与坚持,需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在书香校园建设过程中,我们清晰地认识到,阅读本身不是目的,培育既有中华文化底蕴又能驾驭未来的创造者,培养更多能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才是我们的使命。如果一座城市把阅读刻入基因,那么书页的每一次翻动,都是在为未来积蓄力量。

  杨百凌(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五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 34年前,我初入教坛便深知: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心灵的觉醒。而阅读正是那把钥匙。2004年,我与朱永新的《中国新教育》相遇,书中“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理念深深触动了我。从此,我与阅读推广结下不解之缘。从“毛虫与蝴蝶”儿童阶梯阅读起步,到“晨诵、午读、暮省”融入日常,从打造各学段阅览室、绘本馆、藏书阁到营造书香校园,从亲子共读到培育千个书香家庭,实践证明:阅读的种子在最朴素的土壤中绽放出的花朵最耀眼。

  近年来,临河区委、区政府以“书香临河”为墨,绘就文化新图景:通过构建“1+6+28”三级服务体系(1个区级智慧图书馆、6个公益主题书屋、28个社区图书),织就覆盖全域的“15分钟阅读生态网”。这项创新实践不仅入选全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更让阅读突破校园围墙,成为连接千家万户的文化纽带。

  作为亲历这场文化蝶变的阅读推广人,我见证着知识之光如何照亮边城。未来我将继续以书为媒,帮助更多孩子因阅读挺拔成长、更多家庭浸润书香,让遇到的每本书都能成为照亮未来的星火。

  高光(山东省聊城市莘县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

  ■ 来到商务印书馆参加这次活动,我感到激动又亲切。我读研是哲学专业,很多专业书籍都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当年批注勾画得密密麻麻,记忆犹新。

  我所在的山东省莘县是一个人口大县,在校学生21.6万人。莘县还是一个农业大县,在乡村就读的学生9.3万人。硬件和师资资源的限制,导致乡村孩子的阅读存在诸多问题。

  我们这些年通过搭建“小石榴读书”公众平台,为师生读书写作服务,还成立了是光诗歌、叙事者、乡村小学校长论坛等民间读写组织,通过种子教师引领带动更多教师成为悦读者,取得了一些成绩。

  这次能够获得“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的殊荣,我将继续以“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悦读者”为目标,通过种子教师的示范带动,引领更多教师深耕教育田园,守望桃李芬芳。

  江小英(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院副教授)

  ■ 我是有着30年教龄的特殊教育工作者,聚焦特殊儿童阅读领域研究和实践10余年。

  2015年,我开始为重庆市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做阅读培训,并赠送给学校一批优质的绘本。在这里,我撒下了第一批阅读种子。2016年,教育部颁布三类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对绘本阅读的重视,坚定了我的信心和勇气。在领导支持下,2019年,西南大学绘本阅读研究中心成立,先后举办三届中国特殊儿童阅读教育研讨会,开展三届全国性特殊儿童公益阅读活动,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

  2021年开始,我们的研究团队用了两年半的时间,为聋校、盲校、培智学校全学段的孩子们研制阅读书目,还发起了“特殊儿童阅享计划”,先后为800多个特殊儿童发放了专属的阅读包。去年9月开始,我带着本科生、研究生组成的志愿者团队,将特殊儿童邀请到了大学的实验室,开展每周一次的绘本阅读活动。通过实践平台浸润式的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问题解决等能力获得长足发展。

  特殊儿童阅读教育,任重道远,但我相信,行则将至。我也愿意为特殊儿童阅读教育倾尽我的全力。

  (本版人物照片由张旻摄)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30日 第09版

作者:本版人物照片由张旻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