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配音演员曼卡(左)与同事在工作中。本报记者 彭训文摄
配音演员曼卡接受本报采访。
“小时候我觉得,如果看中国电影,就必须有功夫。来到中国后,随着时间推移,我发现中国还有更多优秀的影视剧。”来自坦桑尼亚的配音演员曼卡说。
10多年前,曼卡来到中国学习生活,7年前成为四达时代集团的一员,用母语斯瓦希里语给中国影视剧配音。她说,虽然坦桑尼亚和中国相距9000多公里,但非中文化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影视剧像一根纽带,将非中人民紧密相连。用中国人的话就是,“四海之内皆兄弟”。
不同女性声音“一秒切换”
春日午后,北京亦庄,四达时代集团的配音间。
曼卡穿过一个个隔音良好的玻璃门,进入配音间,开始配音工作。她今天的任务是为一部名叫《赵琳的探险日记》的动画片配音。该动画讲述拥有神秘能力的探险少女赵琳,为寻找失踪的父亲,独自踏上前往西域的探险旅途。为方便更多坦桑尼亚乃至非洲的儿童观看,这部动画被翻译为斯瓦希里语。
曼卡的前面是一个电视屏幕,上面有脚本、视频画面和具体时间。她需要根据时间说出台词。只见她熟练戴上耳机,开始调试麦克风。“嘴和麦克风必须保持合适距离,不能太远,也不能过近。”曼卡说,需要尽量降低耳机声音,以确保其不会传到麦克风里。
屏幕一侧,负责收集录音的中国同事许倩倩已经做好准备,她做了一个开始的手势,曼卡瞬间变身为动画片中那个惹人喜爱的少女赵琳,用斯瓦希里语开始了探险之旅。
“我应该往哪里走?……停下,我的背包在你的卡车上。”配音中,曼卡跟随剧情变化,声音时而轻柔,时而充满焦虑,有时还配合喘气、奔跑等动作,以还原赵琳在不同情境的声音。
经过约1小时录制,曼卡顺利完成了任务。不过,为了这次看似容易的录制,曼卡和中国同事前期做了大量准备。
翻译是其中一项基础工作。中国影视剧台本是中文或英文,曼卡和同事需要将其翻译为斯瓦希里语。这个过程中,通常会遇到一个难题:大多数情况下,中文台词很短,英语更短,但斯瓦希里语很长。“这时候大家会先看视频,然后讨论是把句子翻译得更短还是更长。我们从翻译本身入手,确保台词与口型吻合,又不失去句子原来的意思。”曼卡说,她还会尝试加快语速,并将每个单词说清楚,让观众明白自己在表达什么,“当然,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有时候这种翻译需要更有创造性。曼卡举例说,中国电视剧《山海情》中有一句台词,“东边战场不亮,咱打西边”,最初被翻译成斯瓦希里语时,直译为“要是东边的战场不发光,那我们就打西边”,这很可能让非洲观众感到费解,也容易产生歧义,后来大家讨论后改为“要是东边战场的形势不好,那就转战西边”,表意更准确,也更易于理解。
为了做好影视剧译配工作,曼卡所在的四达时代集团在中国和非洲成立译制配音中心。精通中文、英文和非洲本地语言的中非工作人员,会对配音台本进行信息化处理,包括制作配音用的角色表、角色视频简介等。“进入录音棚以前,我要对角色的年纪、长相、性格等有基本了解,才能更好演绎这个角色。”曼卡说。
经过数年对语言“抛光打磨”,曼卡如今能演绎小至五六岁女孩、大至三四十岁女性的声音。她说,每个阶段的女性声音都有自己的特点,她反复观看、研究影视剧中女性角色的发音方式,不断调整自己的声线,“现在基本能做到一秒切换”。
“中国人和我们一样,有相同的喜怒哀乐”
作为一名90后,曼卡对中国影视剧的认识源于功夫电影。“我小时候就很喜欢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的功夫电影。那时我们用VCD或DVD观看中国电影,没有配音,只有英文字幕。”曼卡说,当时大多数坦桑尼亚人只懂斯瓦希里语,中国影视剧的收视率不高。
2010年,四达时代在坦桑尼亚正式运营,因其数字电视信号服务价廉物美,迅速受到很多坦桑尼亚家庭欢迎。“许多坦桑尼亚家庭就是从那时起看上了数字电视,并能够收看到中国的影视剧。”曼卡说。
后来,一部斯瓦希里语版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播放,这是第一部用斯瓦希里语配音的中国电视剧,引发人们广泛讨论。
“看到电视上的中国人在说斯瓦希里语,大家很惊奇,也感到亲切,因为它的故事很贴近坦桑人的生活,中国人和我们一样,有相同的喜怒哀乐,也有类似的家庭琐事,也要处理婆媳关系。”她说。
2012年,曼卡到中国留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初次来到中国,她发现中国和她想象中有很多不一样:“这里的生活丰富多彩,充满了机会。”
3年后,大学毕业的曼卡凭借出色的语言能力,进入四达时代从事影视剧配音工作。她十分喜欢这份工作,在她看来:“每次配音都像体验新的人生,在每部剧里我都能学到关于中国的知识。”
如今,曼卡已为数十部中国影视剧甚至泰国、菲律宾、印度等国影视剧配音。其中,《三十而已》《乔家的儿女》《欢迎光临》等中国电视剧的女主角配音都由曼卡担纲,这些剧目中很多角色给她留下深刻印象。
“比如《乔家的儿女》中的四美,她是一个成长的角色,自己赚钱、照顾孩子。生活充满了变化,人总要在学习中不断成长,这就是这个角色的魅力,很有现实教育意义。”曼卡说。
在曼卡和同事的努力下,如今在坦桑尼亚电视荧屏上的中国影视剧,受到越来越多当地民众欢迎。“这些电视剧的故事情节很棒,加上斯瓦希里语配音,观众非常喜欢。”曼卡说,在她的老家,家人和朋友都会观看由她配音的电视剧,“大家都为我感到骄傲”。
中国的经验非常具有启发意义
从“看”到“配”,曼卡对中国影视剧的了解和感情越来越深:“通过译配工作,我不仅了解了中国人丰富细腻的情感表达方式,还学习了中国在减贫、促进共同富裕方面的做法和经验,这些对于正在发展的非洲来说非常具有启发意义。”
中国电视剧《山海情》在非洲被翻译为《闽宁镇》。该剧讲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宁夏西海固群众响应国家扶贫政策号召,将风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
“这部电视剧让我看到了中国如何通过工业化方式,帮助曾经十分贫穷的乡村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是十分值得大多数非洲国家学习的。”曼卡说,很多非洲国家都需要发展振兴,如果中国乡村能够通过工业化、改善教育方式,让村民过上幸福生活,那么非洲国家也能够做到,非洲民众也可以在政府帮助下改善自己的生活。
“‘声’入人心是我的追求。”对于未来的中非影视合作,曼卡充满期待:“文化交流是促进坦中、非中之间民心相通的有效方式。我希望通过合拍、译配影视剧等形式,让更多非中民众增进相互了解,这对双方是一种双赢。”(彭训文 王沁睿 李思哲)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4月30日第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