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麻醉手术过程中,心电图(ECG)监测是评估患者心脏功能和状态的重要手段。Ⅱ导联和Ⅴ导联因电极放置简便,是常用的心电图导联,能够帮助麻醉医生及时发现心脏异常情况,快速识别潜在风险,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降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对保障患者围术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三电极和五电极监测
在做心电图检查时,会使用12导联,进行全面的监测。而在手术室内因条件限制,只能进行五电极或三电极监测,以三电极为主,若是合并心脏病的患者、重症患者以及心脏手术时,则会使用五电极监测。
01
五电极监测
其电极标记及颜色为:①右上(RA)白线:胸骨右缘锁骨中线第一肋间。②左上(LA)黑线:胸骨左缘锁骨中线第一肋间。③左下(L)红线:左锁骨中线剑突水平处。④右下(RL)绿线:右锁骨中线剑突水平处。⑤中间(V)棕线:胸骨左缘第四肋间。
为什么将肢体导联放置于躯干部位呢?一是放置方便;二是减少因肢体活动导致的心电图伪像。在手术室内,因与手术切口、消毒区域冲突或者体位改变导致患者出现电极片压痕等原因,我们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电极片贴放位置。
02
三电极监测
①右上(RA):胸骨右缘锁骨中线第一肋间。②左上(LA):胸骨左缘锁骨中线第一肋间。③左下(LL):在左锁骨中线剑突水平处。
03
改良三电极监测
如果患者存在左前降支或者回旋支狭窄,在心电监测时可以移动左臂(LA)电极至V5位置,当监护仪显示的是Ⅰ导联时,实际显示的是改良V5导联心电图(CS5),它可以监测前壁和侧壁的心肌缺血,再用Ⅱ导联来监测心律失常和下壁心肌缺血,这样就可以实现用有限的导联电极最大程度地监测心电活动。
Ⅱ和Ⅴ导联的原理
01
Ⅱ导联
Ⅱ导联的电极连接方式为左下肢(正极)、右上肢(负极),其反映的是心脏下壁的电活动情况。当心脏除极和复极过程发生改变时,Ⅱ导联的波形会相应变化。由于心脏下壁主要由右冠状动脉供血,因此Ⅱ导联对右冠状动脉病变相关的心脏异常较为敏感 。
2
Ⅴ导联
Ⅴ导联是胸导联的一种,根据具体放置位置不同,可分为V1 - V6等多个导联,在麻醉监护中常用的Ⅴ导联通常为V5导联,其电极放置于左腋前线与第5肋间交界处。V5导联主要反映心脏侧壁的电活动,侧壁心肌的血液供应来自左冠状动脉的回旋支,所以V5导联对左冠状动脉回旋支病变导致的心脏异常有较好的监测作用。
Ⅱ和Ⅴ导联对心脏异常的监测
01
心律失常
1. 窦性心律失常:Ⅱ导联能清晰显示窦性P波形态、频率和节律。当出现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00次/分钟)、窦性心动过缓(心率<60次/分钟)或窦性心律不齐(P - P间期差值>0.12秒)时,Ⅱ导联可直观呈现P波的相应改变。在麻醉诱导和维持过程中,麻醉药物可能会影响自主神经功能,导致窦性心律失常,Ⅱ导联可及时发现这些变化,为调整麻醉深度和用药提供依据。
2. 房性心律失常:房性期前收缩在Ⅱ导联上表现为提前出现的P'波,其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P' - R间期通常正常;心房颤动时,Ⅱ导联可见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间隔不等的f波,QRS波群节律绝对不规则。麻醉期间,患者因紧张、缺氧或电解质紊乱等因素,易诱发房性心律失常,Ⅱ导联有助于快速诊断,以便及时采取抗心律失常等治疗措施。
3. 室性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在Ⅱ和Ⅴ导联上均表现为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其前无相关P波;室性心动过速则表现为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室性期前收缩,QRS波群宽大畸形,频率通常在100 - 250次/分钟。Ⅴ导联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定位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例如,通过分析V1 - V6导联QRS波群的形态,可初步判断室性心律失常的起源部位,这对于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02
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
1. 心肌缺血:当心肌发生缺血时,Ⅱ和Ⅴ导联可出现ST段改变。下壁心肌缺血时,Ⅱ导联常表现为ST段压低≥0.1mV;侧壁心肌缺血时,V5导联ST段压低明显。麻醉手术中,患者可能因冠状动脉痉挛、低血压等导致心肌灌注不足,引起心肌缺血,Ⅱ和Ⅴ导联持续监测可及时发现ST段的动态变化,提示麻醉医师调整血流动力学,改善心肌供血。
关于胸导联监测心肌缺血,London及其团队的研究发现:对于非心脏手术的高危患者,监测心肌缺血敏感度最高的是V5导联(75%),其次为V4导联(61%)。Ⅱ导联和V5导联联合使用时其敏感度为80%,V4和V5导联联合使用可以将敏感度提高至90%,同时监测Ⅱ、V4、V5导联,其敏感度可提高至98%。
2. 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早期,Ⅱ和Ⅴ导联可出现T波高耸,随后ST段弓背向上抬高,数小时至数日后,可出现病理性Q波。Ⅱ导联对下壁心肌梗死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而V5导联有助于侧壁心肌梗死的识别。在麻醉过程中,若患者突发心肌梗死,通过Ⅱ和Ⅴ导联的心电图改变,麻醉医师可快速做出诊断,并及时启动急救流程,降低患者死亡率。
03
电解质紊乱
1. 低钾血症:低钾血症时,Ⅱ和Ⅴ导联可出现T波低平、U波增高,U波振幅常超过同导联T波,严重时可出现ST段压低、Q - T间期延长。在麻醉期间,患者因禁食、呕吐、利尿等原因易发生低钾血症,Ⅱ和Ⅴ导联的心电图变化可作为判断血钾水平的重要参考,指导及时补钾治疗。
2. 高钾血症:高钾血症时,Ⅱ和Ⅴ导联表现为T波高尖,基底部变窄,呈帐篷状,随着血钾浓度进一步升高,可出现QRS波群增宽、P波消失等严重改变。麻醉医师通过监测Ⅱ和Ⅴ导联心电图,可早期发现高钾血症迹象,采取紧急降钾措施,避免心脏骤停等严重并发症。
04
其他心脏异常
1. 房室传导阻滞:Ⅱ导联可清晰显示P波与QRS波群的关系,有助于诊断房室传导阻滞。一度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P - R间期延长>0.20秒;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分为Ⅰ型(文氏型)和Ⅱ型,Ⅰ型表现为P - 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QRS波群脱落,Ⅱ型表现为P - R间期固定,间歇性QRS波群脱落;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时,P波与QRS波群无固定关系,各自按自身节律出现。在麻醉监护中,某些麻醉药物或心脏原有病变可能导致房室传导阻滞,Ⅱ导联的监测可帮助麻醉医师及时发现并处理。
2. 心室肥厚:左心室肥厚时,V5导联R波振幅增高(Rv5>2.5mV),同时可伴有ST - T改变;右心室肥厚时,V1导联R波增高,V5导联S波加深。虽然心电图诊断心室肥厚有一定局限性,但在麻醉前评估和术中监测中,Ⅱ和Ⅴ导联的相关变化可为判断心脏结构和功能提供线索,有助于制定个体化的麻醉方案。
总结
在麻醉监护中,Ⅱ和Ⅴ导联通常联合使用,通过持续、动态观察心电图波形变化,为麻醉管理提供全面信息。Ⅱ和Ⅴ导联对多种心脏异常具有重要的监测价值,它们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心律失常、心肌缺血与梗死、电解质紊乱、房室传导阻滞等情况,为麻醉医师提供关键的诊断信息,有助于保障患者围术期心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