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接受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采访时,毫无顾忌地抛出观点,要求中国率先采取行动缓和当前局势。他宣称:“在我看来,中国理应迈出缓和双边关系的第一步。要知道,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规模远超美国对华出口,前者是后者的五倍有余。照此趋势发展,美国此前加征的125%关税将难以持续维持。”

不仅如此,贝森特还发出威胁性言论,称美方手中仍握有一套升级对抗的方案。“我们当然不希望走到这一步,但倘若局势持续恶化,升级选项中不排除实施禁运这一手段。”他这样说道。

贝森特的这番表态,迅速引发各界广泛关注。实际上,他此次强硬的态度并非偶然为之。就在28日当天,贝森特还透露,美国已暂停与中国的贸易谈判,转而积极与15至18个国家推进新的贸易协议,并自信地表示,有望率先与印度达成协议。这种看似“以退为进”的策略,与特朗普政府时期对华政策中的某些操作如出一辙。

回顾过往,中美两国在多轮贸易交锋后,双方关税税率均大幅攀升。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税率高达145%,中国对美国商品加征的关税税率也达到了125%。采访中,贝森特再次着重强调,中国对美出口额是美国对华出口额的五倍,这种“不可持续的贸易失衡”局面必须得到改变。从实际数据来看,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中,约70%是由跨国公司在华产业链布局导致的。由此可见,真正影响中美贸易平衡的结构性矛盾,远比表面数据所呈现的要复杂得多。



颇为耐人寻味的是,4月25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与世界银行会议召开之际,贝森特与中国官员针对“金融稳定”这一关键议题,进行了一场低调却意义深远的交流。这一交流场景看似双方立场对立、剑拔弩张,实则暗含合作可能,将美国在极限施压以图威慑与追求实际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心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正如前白宫经济顾问加里·科恩所言:“美国始终难以割舍对中国产品的依赖。”倘若美国执意推行对华禁运政策,全球产业链必将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断链”危机。要知道,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基地,在苹果、特斯拉等众多国际知名企业的供应链体系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一旦禁运措施落地实施,这些企业的供应链将遭受毁灭性冲击,进而引发全球电子产业格局的剧烈动荡与重构。



从行业数据层面分析,美国汽车零部件市场将首当其冲,相关产品价格极有可能大幅攀升30%至50%,这无疑会给美国汽车产业带来沉重的成本负担,削弱其市场竞争力。中国光伏产品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高达60%,禁运政策的推行将直接阻碍美国清洁能源转型的进程,使其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这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极端策略,在美国国内引发了强烈的反对声浪。

以沃尔玛为代表的零售商群体忧心如焚,纷纷发出警示,称货架空置的风险正急剧上升,消费者的购物需求将难以得到有效满足;美国农民协会也表达了深切的担忧,他们担忧大豆出口量会因禁运而大幅下滑,进而影响美国农业的稳定发展。更为严峻的是,关税的“累退效应”已开始逐步显现。低收入家庭将成为关税成本的主要承担者,预计将承受高达80%的关税压力,而高收入群体受到的影响则相对有限。前官员科恩预测,到5月底,关税带来的负面效应将全面显现,这一时间节点与贝森特近期发出的“升级威胁”形成了一种微妙的时间对应,使得美国国内的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多变、难以预测。



在当前国际局势的大背景下,中国已为应对与美国全面“脱钩”的局面筑牢了坚实根基。4月28日,国务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等多部门负责人齐聚一堂,就当下复杂多变的形势,向外界传递了一系列关键信号,旨在为市场注入一剂“强心针”:



其一,国家发改委明确表态,中国从美国进口饲料粮与油料的数量,并不会对国内粮食供应的整体格局产生实质性影响。我国拥有完备的粮食储备体系,粮食资源储备充裕,完全有能力确保粮食市场的稳定供应,让民众无需担忧“米袋子”“菜篮子”问题。

其二,我国能源领域彰显出强大的自主保障实力。长期以来,我国能源自给率稳定维持在80%以上,能源供应的自主性和安全性得到有力保障。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不断扩张,目前已接近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60%,清洁能源占比持续提高。在此坚实基础上,即便未来减少甚至停止从美国进口能源,也不会对我国能源供应的稳定性造成任何实质性冲击。

其三,中国贸促会发布的调研数据显示,面对国际形势变化,近半数外贸企业已积极调整战略,表示将削减对美业务比重,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更有高达75.3%的外贸企业将目光投向了新兴市场,积极谋划拓展海外市场版图,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以上种种信息充分表明,中国在与美国的博弈中,不仅具备打消耗战的雄厚实力与坚定底气,更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全面准备。反观美国,在这场贸易与经济的激烈交锋中,或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与挑战,其自身经济和贸易体系或将承受更大的压力。



在近期一场投资者会议上,贝森特一改往日态度,直言“125%的关税政策难以长期持续”。这一表态犹如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美国对华政策背后隐藏的深层矛盾与艰难困境。

特朗普政府在对华政策上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出于国内政治因素的考量,他们迫切需要营造并保持对华“强硬”形象,以此迎合部分政治势力的利益诉求,在政治舞台上争取更多支持。但另一方面,美国企业界和消费者群体对高关税政策的不满情绪,正如同地下涌动的暗流,不断积聚能量,随时可能冲破表面平静,引发更大范围的动荡与危机。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在对美政策上的立场始终如磐石般坚定、清晰。若美方一意孤行挑起贸易争端,中国定会毫不退缩、坚决回击;若美方愿意秉持平等、互利的原则,通过对话协商来解决贸易问题,中国的大门永远向其敞开。4月24日,中国商务部回应时明确指出,解决当前中美贸易问题的关键在于美国彻底摒弃单边主义的关税政策。中国推行的“以斗争求合作”策略,在稀土出口管制、反垄断调查等多个关键领域,已经逐步展现出积极成效。此外,中国还积极借助《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区域合作机制,精心编织起一张更具稳定性与韧性的供应链网络,为自身经济的稳健发展以及国际合作的深化筑牢了坚实根基。



贝森特抛出的“禁运威胁”,看似气势汹汹、来势猛烈,实则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心理战术”。其背后意图或许在于向外界释放信号,暗示中美之间仍存在谈判的可能,谈判的大门尚未完全关闭。时间的天平似乎正在悄然倾斜,并不倾向于美国。随着5月底的日益临近,高关税政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将愈发凸显,这个时间节点极有可能成为改变当前中美贸易博弈格局的关键转折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