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人类社会已迈入“数智时代”。这一变革不仅重塑了经济运行模式和社会互动方式,更对国家治理体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传统治理模式难以应对海量数据的动态需求和复杂系统的协同问题,亟需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构建高效、精准、包容的现代治理体系。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数字技术优化治理流程、完善治理规则并推动全球协作,成为学界与政策制定者共同关注的核心议题。
一、数字技术驱动治理创新的实践路径
1. 技术赋能决策科学化
数字技术通过数据采集、分析与建模,显著提升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例如,贵州省依托“贵安新区算力枢纽”建设国家级智算中心,为全国提供高质量算力服务。该平台通过实时分析交通流量、能源消耗等数据,辅助地方政府优化资源配置,支撑跨区域治理需求。数据显示,贵阳市交通拥堵指数下降23%,能源利用率提升18%(贵州省发改委,2023)。
2.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业务协同
数字化工具的应用有效解决了传统治理中的“碎片化”问题。重庆市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CIM)利用物联网与AI技术,整合公安、环保、城管等多部门数据,实现城市运行状态的全景监控与智能预警。例如,2022年夏季极端高温期间,系统提前预测电力负荷缺口并联动应急响应,避免了大范围停电事故,体现了数字治理的敏捷性与韧性(《智慧城市蓝皮书》,2023)。
二、构建数字发展生态的基础支撑
1. 数字基础设施的战略布局
高质量的数字基础设施是治理现代化的基石。“东数西算”工程通过优化全国算力资源分布,将东部的数据需求与西部的能源优势相结合,形成“算力-网络-能源”协同发展的新格局。截至2023年底,全国8大算力枢纽节点已部署超500万标准机架,带动数据中心PUE(能耗效率)平均降低至1.2以下,为区域均衡发展注入新动能(国家发改委,2023)。
2. 数据要素的流通与激活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其价值释放依赖于规范化的流通机制。浙江省“浙里办”政务平台通过统一数据接口,打通20余个省级部门的数据壁垒,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2023年该平台日均处理事项超百万件,群众满意度达92%,验证了数据共享对治理效能的倍增效应(浙江省政府报告,2024)。
三、数字治理规则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1.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制度设计
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确立了数据主体权利(知情权、删除权等)与数据处理者的合规义务,其“最小必要原则”与“数据可携权”理念已被多国借鉴。中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则通过分级分类管理、跨境数据流动监管等措施,构建本土化治理框架。例如,上海自贸区试点“数据出境安全评估”机制,2023年累计完成200余家企业合规审查,平衡了数据流动与国家安全需求(工信部,2023)。
2. 算法治理的透明性与公平性保障
算法偏见和黑箱操作是数字治理的潜在风险。欧盟《人工智能法案》提出对高风险AI系统(如招聘、信贷审批)实施强制性透明度审查,要求企业公开训练数据来源与模型逻辑。国内杭州互联网法院首创“算法备案登记”制度,要求平台对推荐算法进行备案并接受第三方审计,2023年成功调解因算法歧视引发的劳动纠纷案件17起(《中国司法》杂志,2024)。
四、国际合作推动数字治理的全球协同
1. 多边机制下的规则共建
G20《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倡议》提出“数字信任框架”,倡导成员国在数据本地化、跨境传输规则等领域寻求共识。2023年G20峰会达成《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新加坡、中国等国承诺简化电子签名认证程序,降低数字贸易成本约15%(WTO数据库,2023)。
2. 区域合作的示范效应
欧盟“数字单一市场战略”通过统一数据标准和市场监管,消除成员国间的数字壁垒。2024年《中非数字合作行动计划》启动后,中国向非洲国家捐赠500台服务器并培训2000名IT人才,助力肯尼亚建成东非首个“智慧农业云平台”,实现农作物产量监测与病虫害预警的数字化转型(商务部,2024)。
五、未来数字治理的愿景与挑战
1. 智能化治理的深化
未来治理系统将全面嵌入自适应AI,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测”的转变。例如,基于联邦学习的城市应急管理平台可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联合多个城市分析灾害模式,提前部署救援资源。
2. 人本化服务的普惠性
数字技术需弥合“数字鸿沟”,保障弱势群体权益。韩国“银发族数字素养计划”通过社区培训中心普及智能手机使用技能,使65岁以上老年人数字服务使用率从2020年的35%提升至2023年的68%(OECD报告,2024)。
3. 全球治理的协同创新
面对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等跨国议题,需构建“数字命运共同体”。联合国《全球数字契约》提议成立“数字公共产品联盟”,鼓励开源代码、卫星遥感数据等公共资源的共享,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
济南的数据开放和“泉城商业选址”应用平台展示了数据如何赋能经济和社会发展,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基于大数据的商业智能应用。蜜度的“城感通”系统则展示了全媒体监测和突发事件预警的能力,这也是未来城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未来数字治理的具体场景与实践路径
1. 智慧城市:全域感知与动态响应
⑴城市大脑升级版
未来城市将构建“超级城市大脑”,通过融合物联网(IoT)、边缘计算与5G网络,实现全域实时感知。例如,福州市鼓楼区的“鼓楼智脑”已建成覆盖交通、环境、安防等领域的100余类数据资源库,未来可进一步接入卫星遥感、低空无人机巡检等技术,形成“天空地一体化”监控体系。城市管理者可通过“一屏观全域”的界面,动态调整交通信号灯配时、调度应急资源,甚至预测暴雨引发的城市内涝风险并提前部署排水方案。
⑵无感支付与智慧停车
南通市的“通停通付”智慧停车系统已实现停车场统一管理,未来将进一步整合车路协同(V2X)技术,允许自动驾驶车辆自动寻找车位并完成无感支付。例如,车主只需通过车载终端发送目的地,系统将自动规划最优路线,引导车辆进入空闲车位,并在离场时通过车载电子标签完成扣款,全程无需人工干预。
⑶城市生命线安全
江苏省“城市生命线安全”项目通过监测地下管线、桥梁等设施状态,未来将引入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虚拟城市模型。例如,当燃气管道压力异常时,系统可模拟泄漏扩散路径,并联动消防部门预判疏散范围,同时通过AR眼镜向抢修人员推送维修步骤,将事故处理时间缩短至分钟级。
2. 乡村治理:数字积分驱动共治共享
⑴禾力乡村”平台的深化应用
贵州省高寨村的“禾力乡村”小程序通过数字积分激励村民参与治理,未来可拓展至全国乡村场景。例如,村民通过垃圾分类、参与社区活动获得积分,积分可兑换本地农产品或旅游权益,形成“环保行为—积分奖励—消费回馈”的良性循环。平台还可接入区块链技术,确保积分记录不可篡改,增强治理透明度。
⑵数字农业与产业融合
高寨村吸引42家数字文化企业入驻“小兰山”,未来可进一步开发“数字+党建”“数字+文旅”场景。例如,游客通过VR眼镜体验虚拟化的船政文化历史,或通过NFT技术购买数字藏品支持乡村非遗传承,推动“数字视听+生态文旅”产业链延伸。
3. 应急管理:AI预警与跨域协同
⑴突发事件智能响应
上海市“城感通”系统通过多模态数据流监测城市热点事件,未来可结合大语言模型(LLM)生成事件处置预案。例如,当台风登陆预警发布后,系统自动生成疏散路线、物资调配方案,并通过“数据直通车”向受影响居民推送个性化避险指南。
⑵灾害链式防控
杭州市“城市大脑”已支撑“健康码”快速开发,未来可扩展为“灾害大脑”。例如,地震发生后,系统通过传感器网络检测建筑结构稳定性,联动救援机器人进入危险区域搜救,并通过无人机投送急救包,实现“灾前预警—灾中响应—灾后重建”的全链条管理。
4. 公共服务:普惠化与个性化
⑴免申即享”政策精准匹配
济南市“泉惠企”平台通过归集企业数据形成“一企一档”,未来可进一步利用联邦学习技术,跨部门共享企业信用信息。例如,小微企业无需提交材料即可获得银行贷款审批,系统通过分析税务、社保等数据自动生成授信额度,降低融资门槛。
⑵民生服务的“指尖革命”
济南市“历接历办”小程序实现99.6%的事件办结率,未来可集成AI语音助手,提供“对话式政务服务”。例如,居民只需说出“查询医保报销进度”,系统即可自动关联个人身份信息并返回最新状态,减少人工操作环节。
5. 全球协作:数字命运共同体
⑴跨境数据流动规则创新
G20《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推动电子签名互认,未来可探索“主权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主权与流通的平衡。例如,中国与非洲国家合作的“智慧农业云平台”可采用零知识证明技术,在不泄露原始数据的前提下验证农作物产量,保障数据安全的同时促进国际粮食贸易。
⑵数字公共产品共享
联合国《全球数字契约》提议成立“数字公共产品联盟”,未来可开放卫星遥感数据、开源代码等资源。例如,发展中国家通过共享欧洲空间局(ESA)的气候变化监测数据,优化本国碳排放管理策略,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危机。
6. 法治与伦理:算法治理的透明化
⑴算法审计与公平性保障
杭州互联网法院的“算法备案登记”制度未来可扩展为国家级标准。例如,招聘平台需公开其AI简历筛选模型的训练数据来源,并接受第三方机构定期评估是否存在性别、年龄等歧视性偏差。
⑵数字权利立法先行
欧盟《人工智能法案》要求高风险AI系统强制透明,未来中国可借鉴经验,制定《算法影响评估法》,规定自动驾驶、金融风控等关键领域必须披露算法逻辑,并设置“人类否决权”机制,避免完全依赖机器决策。
七、结论与展望
未来数字治理不仅是技术应用的升级,更是国家治理体系的范式重构。通过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完善规则体系、深化国际合作,可实现治理效率与公平性的双重提升。同时,未来数字治理要在技术创新与伦理约束间寻求平衡,推动数字治理从“工具理性”走向“价值理性”,最终构建一个开放、安全、包容的全球数字文明新秩序。
我们可以预见,未来数字治理将呈现“技术嵌入社会、规则引领变革、协作创造价值”的特征。从智慧城市到乡村治理,从应急管理到全球协作,数字技术正重塑治理的边界与逻辑。然而,技术赋权亦需法治约束与伦理引导——唯有在技术创新、制度完善与人文关怀的三重维度上协同发展,才能构建一个既高效又包容、既智能又公正的数字治理新生态。
(作者金思宇系中国智库高级研究员、远望智库产业顾问、中国合作贸易协会数字专业委员会顾问、泛亚智库学术委员会主任、秦安战略智库核心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