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DeepMind联合创始人兼CEO戴密斯・哈萨比斯预测,或许在未来的十年内,人类可以在AI的帮助下治愈所有疾病。

戴密斯的另一个身份是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其团队通过人工智能大模型预测了2亿多种蛋白质结构。

在业界,人工智能与生命健康产业的结合也早已成为探索方向。

4月28日,全国首个“基层医疗集团”改革发源地——深圳罗湖,宣布将与华为云联手打造AI+生命健康产业创新中心,拿出一系列政策,从空间、资本、场景等多个维度支持生命健康产业发展。

同一天,罗湖召开深圳(罗湖)·上海生命健康产业合作交流会,会上宣布将加速搭建创新药出海转化中心和生命健康产业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平台,并联合头部风投创投机构启动生命健康产业投融资合作机制。

服务业占比超90%的罗湖,何以成为生命健康产业的创新策源地?细数罗湖的城区特点,成熟城区与战新产业的双向奔赴有些意外但又在情理之中。

“双云入湖”

中心城区发力都市医疗体系

“我经常在想,在医学领域,应该把什么放在第一位?经过长期的思考,我认为我们应该把病人和治病作为根本动力。”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心脏外科终身教授李仁科如是讲道。

李仁科在医学领域执教30余年,深耕干细胞治疗、生物材料研发和心血管疾病临床转化等领域,其发言点明了生命健康领域最根本的“应用”属性。

遵从生命健康产业的这一发展逻辑,罗湖的优势显现出来,其是深圳临床医疗资源极为富集的城区,5公里半径内汇聚深圳市人民医院等4家三甲医院,千人床位数高于全市平均水平66%,辖区医疗机构年均诊疗量达到1000万人次。

罗湖也是全国基层医疗集团改革的“试验田”,10年前,罗湖医院集团成立,整合了罗湖全区医院、社康中心等医疗资源,实现区属医院100%一体化运营。

10年后,罗湖“医改”已成效初显,并为罗湖发展生命健康产业的积累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广阔的场景与海量的数据。

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让人们看到AI+生命科学的可能性,事实上,在医疗实践和大健康领域,AI与生命健康还有更多可待挖掘的结合点。

4月28日,华为云、阿里云宣布与罗湖开展在“AI+生命健康”的合作。其中,华为云将在罗湖打造AI+生命健康产业创新中心,将依托华为云人工智能、大模型、算力、工具链平台等根技术能力以及生态资源优势,联动罗湖区内外生命健康企业,打造一批AI+生命健康联合创新项目。

为何两大云服务供应商不约而同选择了罗湖?答案并不难猜,经过多年的沉淀,罗湖在医疗领域积累1000TB的诊疗数据,这其中正蕴含着新技术验证与迭代所需的最宝贵的语料等资源。

而罗湖密布且形成统一体系的大小医疗机构则为生命健康产业的上下游企业提供了天然的落地应用场景。

近年来,一些医疗应用场景已经成熟并与AI达成默契合作。在深圳人民医院,基于人工智能开发的AI肺结节筛查,可以精准检查出3毫米及以上的肺结节;东门社康医院全面接入“DeepSeek+腾讯混元”大模型,实现对辖区患者的智能导诊、远程慢病管理等……

“罗湖医改3.0着重强调信息化和‘AI+医疗’。”罗湖区卫生健康局局长孔舒介绍到。

未来,在AI+医院管理、AI+机器人、AI智能随访、AI+药物研发等领域,罗湖将向外界开放越来越多的医疗落地场景,搭建创新型都市医疗体系。

生命健康产业“硅巷”

城市磁吸新人才与新产业

2021年,林子奥从哈佛大学博士毕业后,他决定回到深圳,在罗湖创办起奥明星程,构建疾病多组学多模态数据库,瞄向“人工智能+重大复杂疾病早期检测+衰老干预科技”研究开发。

一年前,“90后”科学家於邱黎阳从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毕业后也选择来到深圳,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2023年,於邱黎阳来到罗湖,担任中欧创新医药与健康研究中心(简称“中欧医药中心”)的总经理。这是一个由罗湖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共建的专注生命健康科研成果转化落地的平台,坐落在罗湖清水河。

在於邱黎阳看来,“建成区的配套设施最为完备,因此也最容易汇聚人才,而生命健康产业最需要的就是研发人员。”

人才集聚逻辑变化的背后其实是产业逻辑生变。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研究员谷晓坤撰文指出,当前,全球信息技术革命正深刻地改变着科技创新活动的格局与走向,使其呈现出愈发显著的都市黏性。

具体来看,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对物理空间和环境的限制较小,但其对人才、资金等科创要素的需求高,教育、医疗、生活休闲等城区的人文气息,以及金融环境等“城市性”反而成为影响创新型企业和人才选择的重要因素。

这一模式,也即硅巷(Silicon Alley)——其概念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纽约,与硅谷(Silicon Valley)相呼应,一批科技初创公司形成集聚效应,借助丰富的金融资源、多元的人才供给和活跃的文化创意氛围,在硅巷培育了一批金融、媒体和电子商务等领域的科技企业。

这一模式为成熟城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以生命健康产业为例,在罗湖清水河的上下几层楼里,中欧医药中心便搭建起从科研到中试平台再到产业空间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於邱黎阳介绍到,高校的实验室一般是实验级别的,很难用作生产,中欧医药中心则用工业化的思路构建了另一种形式的实验室,可以帮助科研团队和初创企业将从实验室开发出来的工艺,放到生产体系中来做转化。

叠加罗湖毗邻香港以及坐拥三个深港通关口岸的区位优势,香港创业者也被吸引而来,目前中欧医药中心已有来自长寿健康、骨科植入材料等多个领域的香港创业团队入驻。

4月28日,深湾研究院也宣布加盟罗湖,将在罗湖打造生命健康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中心,致力于建成“深度孵化+早期投资”为核心的生命健康产业创新体系,首批已有安捷明医疗、中科加能、华鹊景医疗、医佳灵健康、品兴医疗、AI+糖尿病共同照护项目等项目入驻。

当科技回归都市核心区成为潮流,罗湖凭借中心城区的核心价值、都市品质的产业空间、深港联动的区位优势,正在迎来新产业和新人才的集聚。

耐心培育

政策和资本“托举”创新加速落地

“创新环境就像生态系统一样,只有一两棵树是没法单独生存的。”於邱黎阳谈到,要为科技创新的各个主体之间,如科研团队、企业家、投资者等营造一个融洽沟通氛围,让他们通过更多的交流碰撞形成新的合作。

在罗湖的清水河,正在生长起一片这样的空间。

在这里,既有像中欧医药中心一样的中试平台,也有深湾研究院将在此打造的孵化器加速器,同时有真迈生物等一批专注解决生物医药领域关键技术和工艺的大中小企业。

据了解,目前清水河片区共有6万平方米的土地可面向生命健康企业开展重点产业遴选,紧邻香港的过境土地B1地块也正在谋划打造以生命健康为主的跨境合作示范项目,土地面积达10万平方米。

更为重要的是,在这背后还有罗湖产业政策和资本的“托举”。

谈及产业发展痛点时,多家生物医药领域的企业都表示,对于创新类的项目来说,前期的资本支持非常重要,“投早投小”意义重大。

在生命健康产业发展全链条的不同阶段,罗湖给出不同程度的支持。在深圳市级全链条政策基础上,罗湖对创新药械最高将给予1200万元支持;鼓励企业出海方面,对重大原创品种License-out可按交易金额的10%最高支持1亿元。

对初创企业,罗湖还打造生命健康“产业菁英”人才体系,吸引青年人才来到罗湖创新创业,根据企业资质、项目研发及转化阶段、企业发展情况及带动效应等给予团队人才奖励,团队最高奖励500万元、个人最高奖励100万元。

与此同时,罗湖总规模超600亿元的“耐心资本池”将通过股权投资、基金投资、并购重组、基石投资、上市定增等方式参与引进生命健康领域重大产业项目。

除此以外,罗湖正在推动和风投创投机构建立投融资合作机制,通过专项基金、合作跟投方式联手支持生命健康产业。4月28日,罗湖联合深创投、深高新投、深担集团、复健资本、深圳天使母基金、深投控资本等12家企业机构,共同搭建了生命健康产业投融资合作交流机制。

据了解,近期,罗湖将陆续以专项基金、合作跟投、CVC等方式与相关风投创投机构合作,推动一批项目落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