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福建省卫健委举办第三场“时令节气与健康福建”系列新闻发布会。发布会紧扣立夏节气和福建地域特点,邀请中医药领域的专家介绍中医药防病治病、预防保健的知识。发布会由省卫生健康委宣传处处长宁永鑫主持。


美食与传统文化的碰撞
擦出养生“火花”

福建省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一处处长钱新春表示,今年5月5日是传统节气立夏,标志着万物进入繁茂生长的关键阶段。

福建的立夏食俗堪称民俗艺术的活态展演:闽东红糟肉泛着“琥珀浓时菜甲香”的醇厚;漳厦虾面翻涌着“红云浮海曙”的吉祥;闽北山民将《千金月令》“立夏食笋健步”的记载化作餐桌上的实践;沿海人家烹制“立夏羹”祛湿气。

福建中医药大学研究发现,红糟中的红曲菌素K成分具有调节血脂功能,印证了“立夏食红糟,盛夏不疰夏”(因暑湿之气外侵,困阻脾胃,或暑热耗伤正气,脾失健运所致。以夏季倦怠嗜卧、低热、纳差为主要表现的时行热性病)的民间经验;中国农科院数据表明,立夏时节的苦菜维生素C含量到达峰值,正是“春苦夏酸”饮食智慧的物质基础。

钱新春处长建议大家践行“三时养生法”:晨光初露时,效仿“闻鸡起舞”舒展筋骨,八段锦的“两手托天理三焦”招式可激活阳气;日上三竿之际,学习“高卧北窗”小憩养神,配合印堂穴按摩缓解心火;暮色四合后,体验“步屧(xiè)深林”纳凉健步,拍打足三里穴位强化脾胃运化。

发布会上,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院长徐顺贵、福建省气象服务中心正高级工程师游立杭、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叶彬华在提问环节,解答了关于立夏时节健康养生的问题。

提高脾肺功能防过敏

福建生态环境优越,花草繁茂,春夏交替易发过敏性哮喘等呼吸道疾病。

对此,徐顺贵院长表示,“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同时脾土生肺金。提高人体脾肺功能,可帮助患者改善过敏性体质、减少哮喘发作。

生活起居方面,建议晨起关闭门窗,可用艾叶熏蒸房间净化空气,外出佩戴口罩,夜卧早起以养肺阴。湿热体质者推荐薏苡仁冬瓜鲫鱼汤清热化痰,虚寒体质用黄芪生姜羊肉汤温阳固表,儿童特应性体质可常饮太子参山药汤调节免疫。日常可饮鱼腥草罗汉果茶缓解气道炎症,晨服姜枣茶增强卫阳抗邪能力。

此外,晨间沿肺经拍打,配合按揉孔最穴,缓解气道痉挛,急性发作时点按定喘穴,能快速缓解气促症状。

两款药膳缓解失眠

立夏之后,容易出现失眠、烦躁、多梦等问题。

对此,徐顺贵院长推荐了两款安神药膳:

1. 百合莲子羹

材料:鲜百合30g、莲子20g(去心)、枸杞10g、冰糖适量。

做法:莲子提前浸泡2小时,与百合同煮至软烂,加入枸杞、冰糖再煮5分钟。

功效:清心润肺,适合心火旺、口干舌燥者。

2.酸枣仁小米粥

材料:酸枣仁15g(捣碎)、小米50g、红枣5枚。

做法:酸枣仁水煎取汁,与小米、红枣同煮成粥,睡前1小时温服。

功效:养血安神,适合虚烦失眠、心悸多梦者。

此外,晚上用艾叶+合欢花泡脚(水温别太烫),帮助引火下行,助眠安神。

饭后顺时针摩腹
缓解肠胃不适

立夏之后,气温逐渐升高,湿度较大,此时易发肠胃疾病。

叶彬华主任提醒,除了要防止饮食不洁外,也不宜过食生冷食物。饮食宜清淡,不过量饮酒,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山药、南瓜、莲藕等,可健脾养胃。湿热体质可增加利湿清热食材,如:绿豆、冬瓜、丝瓜、薏米、赤小豆等,帮助排出体内湿热。

搭配中医食疗方健脾祛湿,增强脾胃运化功能,针对不同体质建议选用以下几种食疗方:

四神汤:茯苓、山药、莲子、芡实各15克煮粥,健脾祛湿。

姜枣茶:生姜3片、红枣5颗煮水,晨起饮用,温中散寒。

乌梅汤:乌梅3颗、山楂5克、甘草3克煮水,生津止渴,开胃消食。

藿香佩兰茶:藿香、佩兰各5克泡水,化湿醒脾。

此外,饭后顺时针摩腹(每次10-15分钟),也可以自行按揉内关(止呕)、公孙(调脾胃)等穴位,缓解恶心、腹胀不适。

根据体质选海鲜

福建靠海,喜食海鲜,但部分海鲜被称为“发物”,食用时有讲究。

叶彬华主任提醒,过量食用海鲜可能会诱发痛风发作,鱼、虾、蟹还容易引起皮肤瘙痒等过敏反应,或使疮疡肿毒等病症加重,因此有这类疾病的患者谨慎食用。

湿热体质的人吃海鲜应注意:

第一,要选择合适的海鲜种类。一般来说,鱼类性味多属甘平,但鳝鱼性温。贝壳类如蛤、蚌、牡蛎,多数咸寒,但蚶属性偏温,其他海鲜如蟹咸寒,而虾性温。性温的海鲜更易助湿生热,因此湿热体质建议选择性味甘平的鱼类,或者凉性的贝壳类,避免温热性质的海鲜。痛风或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可选择低嘌呤的海参,海蜇。

第二,控制食用量。一般每次食用量以不超过100克为宜。

第三,注意搭配。吃海鲜时可搭配一些具有清热利湿作用的食材,如冬瓜、丝瓜等。应避免同时食用辛辣、甜腻、酒类等食物,以免湿热加重。

第四,注意烹饪方式。宜采用清蒸、水煮等清淡的烹饪方式,避免油炸、油煎、红烧等。

此外,游立杭提醒,立夏还标志着福建雨季(5-6月)的到来,降水强度增大,暴雨过程次数显著增加。此外,气温也继续升高,但冷空气还会不时光临,气温仍然会存在较大波动。建议外出注意交通安全、防范连续强降水导致的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

生活中也要注意防潮防霉,在家可使用除湿机、空调的除湿功能降低室内湿度,或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及时增减衣物,预防感冒发生。

现在刷到我们全凭缘分

大家记得设置星标

关注精彩内容不迷路~


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刘伟芳

编辑:兜兜

审核:黄美辉、刘碧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