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广西桂林。炮火连天中,一个14岁的少年翻山越岭找学校。到达时,校舍只剩草棚。日军飞机在头顶盘旋,他一边听课一边躲炸弹。那一刻他发问:“为什么日本人想进就进,想杀就杀,我连读书地方都没有?”
多年后,他带头研制出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从水下撑起中华脊梁。他就是“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他用了三十年的隐姓埋名,给那个问题写了回答。今天,我们重新翻开这段沉默了太久的答案。
读书都得逃命
1926年,黄旭华出生在广东省海丰县,一户乡医之家。家中排行老三,自幼聪慧,父母原指望他继承衣钵。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南下,广东沦陷。1938年正月初四,他与大哥踏上逃学之路,步行整整四天进入揭西山区聿怀中学。
山路难走,粮食紧张,途中常有难民哀嚎。到了学校,才发现教室是草棚,课桌是竹架子,黑板挂在柱头上。敌机频繁轰炸,课堂随时中断。“今天教室,明天战场。”黄旭华记得,有次数学课还没上完,老师喊了一句“低头!”,学生就钻进甘蔗地。
桂林中学的校舍三次被毁,他亲眼看到满街血水、尸体和烟火。他开始疑惑:“国家这么大,为什么连安静读书的地方都没有?”老师说了一句他一生都记得的话:“中国穷,落后就要挨打。”
14岁,他把这句话刻进骨子里。从此不再想学医,他要“学航空、学造船”,用技术保国家完整,用科学让孩子不用再逃学。
1945年,他进入国立交通大学造船系。那年,他以第一名考入,拒绝中央大学航空系的保送名额。他说:“航空管天,我要的是管海。”在交大,他加入进步社团“山茶社”,1949年入党。他说:“党需要我一次流血,我就一次流光;党需要我一滴一滴流,我就一滴一滴流。”
他问过祖国:“为何我没地方读书?”几年后,他决定亲自造出一艘船,让敌人不敢再让中国孩子流浪。
国之大事,大到能忘了自己
1958年夏天,黄旭华接到“临时出差”的命令,前往北京。当时他34岁,女儿还在牙牙学语。他没带换洗衣物,以为一周就回。到北京后才知道,国家秘密立项——核潜艇研制正式启动。
他没有犹豫,交出档案,从此从公众视野“蒸发”,连亲人也不知道他在哪。1959年,赫鲁晓夫拒绝支援核潜艇项目,毛泽东当即拍板:“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那时中国一艘核潜艇都没造过,图纸没有,经验为零。29名平均年龄不满30岁的年轻人,黄旭华是技术骨干。他们用算盘推导万组数据,用孩子的玩具潜艇模型拆解验证设计思路。
他提议采用世界最先进的“水滴型艇体”,这一决策让中国一步进入国际第一梯队。美国走了十年三步走的核潜艇路线,中国一次到位。拖曳水池试验无法完成高速测试,他设计了人工激流通道,在北海反复试验,一次次推演艇体线型。
1970年12月26日,黄旭华主持设计的“长征一号”下水,成为中国第一艘核潜艇。1974年8月1日,它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这一成就,黄旭华用了整整三十年,换来的是隐姓埋名、家庭误解、错失亲人最后一面。母亲九十多岁仍不知他干什么,弟妹误会他冷漠,父亲去世他未回家。
1988年,第一代核潜艇进行深海极限试验。那一次,艇毁人亡的风险真实存在。黄旭华亲自带队下潜,他说:“艇要是出事,我最懂。我不上谁上?”深度每降一米,全艇屏息。终到极限深度,全员无恙。
艇浮水面,他用笔写下十六字:“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他成了世界上第一位参与深潜试验的核潜艇总设计师。
这一段,黄旭华没有告诉家人,只告诉祖国。
奖金不要,围巾留下
2019年,黄旭华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800万元奖金,他说:“这钱我不要,会成为负担。”第二年,他将累计2000万元科研奖金捐出,设立科技奖励基金。
“我这一生,是核潜艇的,是国家的。”他说这话时,穿着深色中山装,手插兜,眼神坚定。他从不领荣誉,却把钱用得最实在。
1987年,黄旭华第一次“现身”。《文汇月刊》刊出《赫赫而无名的人生》,家人看到“黄总设计师”和“他的妻子李世英”,才意识到:这个三十年未归、无信无讯的三哥,竟是国家的“核潜艇之父”。
当母亲说:“三哥的事要理解、要谅解”,黄旭华听后流泪。这一句,是三十年隐忍的解锁,是老母亲最温柔的理解。
那年他回家,挑了一条母亲旧围巾。他说:“冬天戴上它,就像母亲在我身边。”这条围巾后来成了他出行时的必备。不是保暖,是思念。
他的妻子李世英,一人扛起生活重担。孩子摔进雪坑,昏迷九天九夜,她夜以继日守护。300斤煤从楼下扛到楼上,她一簸箕一簸箕背。洗衣、做饭、搬运、当“理发师”,几十年她一个人撑家。
他的大女儿黄燕妮,从未抱怨。她说:“父亲从没在身边,但他的背影是我心里最亮的灯。”
黄旭华常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的孝。”有人说他负了家,他说:“我没给母亲养老,但我给了国家安全。”不是借口,是信仰。
2025年2月6日,黄旭华病逝,享年99岁。他最后一次亮相,是给中小学生讲“为什么国家强才能保护人民”。
此生,他做了一件事,造一艘艇,护万里海疆。他没说多少话,但他每一项决定,都在替国家发声。
参考资料:
黄旭华的一生“深潜”、七朵金花和三个身份.南方+.2025-02-07.
中国“核潜艇之父”的传奇人生.中国日报.2017-07-10.
一生,为祖国“深潜”——追思中国核潜艇先驱黄旭华.中国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