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850年,来自英国的一群园艺爱好者来到日本,他们这次来是冲着一种非常奇特的植物来的。
1847年的时候,荷兰农业和园艺协会认为这种植物是当时“年度最有趣的新奇观赏植物”,所以他们就想从国外引进这种植物。
很快他们就带着这种植物回了国,但是谁也没想到,这竟然是灾难的开始。
他们没想到这种植物的生命力十分强大,就算是它们头顶铺着地板砖也能轻松顶开,坚固的建筑物也能被他们撑出一条裂隙出来。
所以人们建造的桥梁、房屋之类的建筑物极其容易受到它们的侵袭,就连下水道这种地方都深受其害。
而且更夸张的是这玩意还长得十分快,仅仅花一个月的时间就能长1米高,最终植株能够长到3米那么高。
而且虽然它是一种陆生的生物,但是它却不怎么怕水,就算是有碎掉的叶子不小心掉到水里面,随着水飘走之后也仍然能够生长,而且就算是土壤里面就剩下不到1克重的根系,它也能重新长成一棵植物。
除此之外,它的根系还相当发达,就算是想办法连根拔起都很难拔干净,所以治理起来实在是相当困难。
就因为这样强大的生存能力,这种植物在英国扎根落地之后基本上把大部分地方都霍霍完了,所以当地的房价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毕竟院子里面一出现这种植物就很容易被人们认为是后面会出现危险,所以房子的价值自然就大大下降了。
比如英国赫特福德郡的马修·琼斯和休·班克斯夫妇的房子有4个卧室,这样的房子原本能卖上47.4万美元,但是自从院子里面发现了这种植物,房子的价值直接跌到了7.8万美元。
而想要清理到这些玩意,英国的住户差不多至少要付3000英镑,就这还清除不干净,第二年还会继续长出来。
2015年,英国《每日邮报》曾经引用了一个当地官员说的话,对方表示如果要将英国境内的这种入侵植物全部消灭掉,起码要花费15亿英镑。
按照2015年7月28日英镑对人民币的汇率,这个换算下来大概是143亿元左右。(15*9.5434=143.151亿)
而且最后能不能真的治理好,还实在不好说。
但就是这样让英国人十分头疼的植物,在我国却摇身一变成了宝贝,在山西大同镇,2021年,贵州黔农永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来到大同进行考察,发现这里热量充足,雨水充沛,非常适合这种植物生长。
于是,当地结合地理条件,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引进了这种植物进行种植,采用“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
如今,大同镇的这种植物种植面积已达4000亩,处处都能看见它的身影,它成为了大同村民致富的希望。
那么这种植物究竟是什么植物,为什么在不同的国家待遇的差别就这么大呢?
«—【·两种命运的“入侵植物”·】—»
这种植物叫做日本虎杖,属于蓼科虎杖属,其外貌特征鲜明。
它的茎直立且中空,有明显的节,茎干表面布满紫红色或红棕色的斑点,如同披上了一件独特的“外衣”。
茎的高度通常可达2-3米,最高甚至能长到4米左右,身形挺拔。
它们的叶片互生呈现椭圆形,长度在6-12厘米,宽度约5-9厘米,叶片两面无毛,质地较为厚实,叶缘平整。
到了夏季,日本虎杖会开出白色或淡绿色的小花,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朵密集排列,虽不艳丽,但也颇具观赏性。
秋季,花朵凋谢后会结出黑褐色的瘦果,三棱形,有光泽。
从生活习性来看,日本虎杖堪称植物界的“生存强者”。
它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极强,既能在阳光充足的开阔地带茁壮成长,也能在半阴的环境中生存。
无论是贫瘠的荒地、废弃的建筑工地,还是潮湿的河岸、溪边,都能成为它的“栖息地”。
其根系异常发达,主根粗壮,能深入地下3米甚至更深,侧根则像蛛网一样向四周蔓延,最长可达7米。
凭借这样强大的根系,日本虎杖不仅能够牢牢扎根,还具备了惊人的穿透能力。
它可以轻易地从水泥板、砖缝中钻出来,将建筑物的裂缝撑大,对公路桥梁、房屋地基、防洪堤、下水道等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破坏。
在英国,日本虎杖带来的只有灾难,为了应对日本虎杖的入侵,英国政府绞尽脑汁,尝试了各种方法。
四年前,英国当局向野外释放了大量实验室培育出的一种日本蚜虫,试图让这支“虫虫特工队”来抑制日本虎杖的生长。
然而,蚜虫寿命太短,往往还未完成任务就死亡,研究人员只好苦思如何延长蚜虫寿命。
英国当局虽然打算在今年夏季释放更多蚜虫,但按照蚜虫的攻击速度,预计要5至10年才能略见成效。
此外,英国政府勒令居民除灭自家庭院里的日本虎杖,违者视同“反社会行为”,最高可罚款2500英镑。
但是日本虎杖在中国就备受欢迎,因为它全身都是宝。
其根茎可入药,在中医药领域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在临床上也有应用历史。
除了药用价值,日本虎杖的枝干还可做菜,在一些地区,人们会采摘虎杖幼嫩的枝干,经过处理后,或清炒,或凉拌,口感清脆爽口,别具一番风味。
而且,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虎杖作为一种天然、绿色的食材,越来越受到欢迎。
此外,日本虎杖在生态修复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潜力。
它对土壤中的重金属有较强的富集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修复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改善生态环境。
日本虎杖在英国和中国的不同境遇,深刻地反映出了物种入侵与合理利用之间的巨大差异。
这也提醒我们,在面对外来物种时,不能仅仅看到其可能带来的危害,更应该深入研究其特性,探索合理的利用方式,化害为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