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真相是,十年后大家已没有更多的选择。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又上了热搜。
刚刚过去的4月13日,是这句十个字辞职信发表的十周年。
在当年,这一句,“宛如扔下的一颗重磅炸弹,炸翻了无数人按部就班的心”。
热搜上,大家一边感叹这事已经是十年前了,一边思考十年的今天:年轻人还有勇气说辞就辞说走就走的去看世界吗?
十周年祭
十年前的2015年4月,一封辞职信在网络上爆火,信中仅有10个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这封被誉为“最具情怀”的辞职信,在网络上引发各种热议和讨论。
十年后,还有很多人记得这封辞职信,第一观感是,这事明明就像前几天的事,怎么就是十年前的事了。
写下这封信的河南省实验中学心理教师顾少强,2004年,从师范大学心理专业毕业,拿到教师资格证,来到河南省实验中学任教。 “十一年的教师经历也让我进入了职业倦怠期,陷入朝九晚五、日复一日的生活里,我不喜欢一眼望到头的日子。”
“最具情怀”的辞职信
因为”不喜欢一眼望到头的日子“,毅然决然十分洒脱的辞了职。
“作出这个决定后,我在学校的树下站了一会儿,下午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照在脸上,我心里想,从现在开始我想去哪去哪,想爱谁爱谁,这种感觉太爽了。我的人生从此掀开新的一页,但这新的一页因为有不确定性,所以让人更加期待。”
拿着只有1.1万元的积蓄,开始辞职看世界。
顾少强的辞职信
这十年里,有很多人问她是否后悔当初辞掉“铁饭碗”。“原来顾少强没有去看世界,而是结婚生子开店,也是不能免俗。”“慢慢地讨论的声音变小了,到最近有人看到我回到郑州定居工作,骂声又开始了。说我又回到原点,“任性了一把,结果啥也不是。”
“留在学校当老师可以获得一辈子的安稳,但我曾深思熟虑过,那样的安稳是不是我想要的?可能安稳是网友们想要的,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在直播间问我,你后不后悔?当初有没有编制?一个月发多少钱?网友会把这些细节当作唯一的评判标准”。
无论怎样,十年前她去看过世界了。
顾少强朋友圈
她的个人轨迹:辞职,结婚生子,开店,又回到郑州定居。再回看这十年,作者的经历,就是我们 10 年的注脚 。
2015年的春天,整个中国都在经历着某种隐秘的骚动。写字楼里的咖啡机蒸腾着过剩的精力,朋友圈里疯传着穿越318国道的照片,书店最显眼位置永远摆着《不去会死》。
这种集体躁动恰逢中国GDP增速换挡的微妙时刻。
顾少强和丈夫于夫合影
那时我们相信玻利维亚的天空之镜能照见灵魂,坚信吴哥窟的树根缠绕着时间的秘密。辞职教师顾少强在云南开客栈的消息能引发无数向往,在骑行318国道的少年被视作英雄。
那时的世界地图尚存褶皱,这种全网的浪漫投射,是对工业化生存的温柔抵抗。
十年变幻:世界变小了
这样一封辞职信走红,只可能出现在十年前。
十年前,北京地铁站里正贴着"世界是平的"的广告牌。顾少强辞职那年,也是中国出境游人次突破1.2亿的黄金时代。
大家可能还记得,当时人们像候鸟般穿梭于各大洲之间,在Instagram上标记着自由的模样。那时的世界还是“地球村”,说走就能走;那时的勇气是具象的,一张辞职信、一本盖满印章的护照。
十年后,同样的4月春天,热搜上是中核集团“1730个岗位收到119万份简历”,壮观而统一化。
中核集团“1730个岗位收到119万份简历”
如果放到今天,“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举动,更像是行为艺术,为主流观感所不适。
考公追编热背后,蛰伏着集体潜意识里的安全焦虑。
某985高校调查显示,2023届毕业生中83.6%将"稳定"作为择业首要考量,这个数字在十年前的2015年仅为47.2%。哪怕是在大厂,辞职看世界的洒脱早已演变成需要计算N+1赔偿的精明,每个选择都被换算成社保缴纳年限与公积金基数。
更重要的是,“世界也好像不再大了。”
全球化退潮撕碎了地球村的美好想象,签证政策收紧、航班熔断机制、旅行泡泡协议,物理世界的壁垒重新竖起。
世界变小了
我们的世界,远方少了。
周末,知识付费教父们各种兜售"认知突围"课程;工作日的职场,分享"精神辞职"的话术和操作。。。。曾经的托福名师在朋友圈卖起了脐橙,互联网大厂的茶水间,90后们讨论着老家县城的购房政策。
当"灵活就业"成为官方统计口径,那些曾经向往自由的灵魂,开始计算五险一金断缴的损失。不知道是世界没有变小了,还是我们的眼界和灵魂变小了,更多的场景里,我们丈量世界的标尺变成了按部就班的一张张工资条。
变小的世界后来居上
十年前的春天,郑州中学女教师顾少强用十个字撬开了无数人紧闭的心门。十年后,当我们在短视频里刷到世界各地的风景,在社交平台围观他人"数字游民"的生活时,恍然发现"世界那么大"的呐喊早已被折叠进时代的褶皱。
今天,还有勇气去看世界吗?
直到今天,这句话依旧是一面精神旗帜。
看世界,不是环球旅行,而是跳出自己的圈子,看外面的世界。“看世界”,也并非就一定是或者永远在旅游的生活,只是说换一种不同于当下的生活方式。
看世界方式也在折中和变迁,社交媒体上拼贴出新时代的勇气图谱——它不再需要戏剧性的辞职信,而是渗透在日常的每一次价值选择中。
今天,很多人依然在问她是否后悔当初辞掉“铁饭碗”。
有人直言,应该问问没有去世界看看的人攒钱了没?工资涨了没?日子过好了没?是不是十年只涨了体重和年龄,是不是以为自己高额的青春售价,不敢去闯,用奋斗来掩盖自己的胆小?是不是十年里就靠着一次次外卖,一次次追剧,一次次从早睡到晚就这样浑浑噩噩度过,是不是如履薄冰的人生没犯错,也没有结果。
《我,到点下班》
看到今天更多年轻人在嘲讽这种选择 ,其实另一种真相是,十年后大家并没有更多的选择。
十年后,集体的勇气少了,按部就班的多了。这也是很多人今天看到这封信,依然觉得很了不起。
今天,还有勇气去看世界吗?
《下一个素熙》
真正的勇气,不再需要撕碎工作证来证明,也不是对抗,而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能在折叠的世界和时代地图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等高线。
站在十年门槛回望,那张泛黄的辞职信像时代的三棱镜,折射出不同光谱的人生选择。
世界那么大
真正的“看世界”不是对抗地理距离,而是突破认知茧房。
文|深圳客编辑部
图片来自网络
今天,你还有勇气去看世界吗?
留言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