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真是从上到下的“不靠谱”,几天前特朗普和美财长贝森特一起对话释放“友好”态度,表示不愿对华强硬,然而这才过了多久就又变脸了。
4月28日,美国财政部长接受了CNBC的采访,在采访中直言威胁道:“我们没有做的是通过禁运这些商品来升级,如果需要,我们可以这样做。”
这威胁一出令人舆论炸锅的同时,贝森特的气急败坏也展露无疑,如果美国真的“胜券在握”,又为什么要这么着急的拿升级局势来威胁中方呢?
贝森特真有底气还是虚张声势?
贝森特这番话,听起来挺唬人,他直言不讳地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是美国对华出口的五倍,这种“失衡”不可持续,125%的关税已经让双方都吃不消。
他还威胁说,美国手里还有一套“升级方案”,禁运都可能摆上桌面,这不禁让人联想到特朗普政府一贯的“极限施压”套路:先把话说绝,再看对方怎么反应。
但仔细一琢磨,贝森特的表态有点“雷声大雨点小”的味道,他一边威胁要禁运,一边又说美国跟中国还在“持续接触”。
甚至在4月25日的IMF会议上还跟中国官员低调聊了“金融稳定”,这不就是典型的“打一巴掌给个枣”?
更搞笑的是,他说美国暂停了跟中国的贸易谈判,转而跟其他国家谈新协议,印度、日本、韩国都快“谈成了”。
可前脚刚说日本韩国要签协议,后脚又变成印度优先,这前后矛盾的说法,到底是真有进展还是在放烟雾弹?
贝森特还吹嘘了一把特朗普的“战略不确定性”,说特朗普出尔反尔的性格让其他国家摸不着头脑,反而给美国在谈判桌上争取了主动权。
这话听起来像是在给特朗普拍马屁,但也暴露了美国政策的混乱,试想一个国家靠“说话不算话”来博弈,长期下去谁还敢跟你做生意?这种“优势”恐怕是自欺欺人。
美国为何急了?国内压力比想象中大
贝森特这么着急放狠话,背后有他的难言之隐,首先美国国内对高关税的不满已经快压不住了。
现在中美双方的关税税率分别飙到145%和125%,这对美国消费者和企业的冲击有多大?
数据显示,低收入家庭承担了80%的关税成本,生活成本直线上升,沃尔玛等零售商警告,货架空置的风险越来越高,农民们则担心大豆等农产品出口继续暴跌。
值得关注的是,汽车零部件价格或将迎来 30% 至 50% 的大幅上涨。这一变动将直接加重普通美国民众负担,无论是购置新车,还是车辆维修保养,都意味着要付出更多费用。
更严重的是,美国的全球供应链高度依赖中国,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基地,苹果、特斯拉的供应链都离不开中国。
如果真实施禁运,这些企业的生产成本会飙升,产品价格也会水涨船高,还有能源领域,中国光伏产品占美国市场的60%,禁运直接会拖累美国的清洁能源转型。
难怪前白宫经济顾问科恩直言:“美国人最想念的还是中国产品。”这不禁让人感慨,美国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更别提美国的债务问题,36万亿美元的国债中有6.5万亿马上要到期,相当于全世界60亿人每人帮美国背了8000元的债。
美国经济靠全球供养,现在还想通过关税再“薅一把”,甚至逼中国签什么“新版广场协议”来帮他们渡难关,这种算盘打得响,可现实没那么简单。
中国的底气:不怕打,也不怕拖
面对美国的威胁,中国展现出了强大的底气和定力,4月28日,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信息量满满,几个部门直接给市场打了“强心针”。
国家发改委已清晰表明,中国粮食储备处于充裕状态,即便中断进口美国饲料粮与油料,凭借国内现有储备及生产能力,也完全能够保障国内粮食市场的稳定供应 。
中国能源自给率超 80%,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近 60%,强大的能源自主保障能力与可再生能源发展成果,确保即便减少从美国的能源进口,国内能源供应体系依然稳固,能源安全无虞。
这些数据说明,中国在粮食和能源这两个关键领域已经有了“硬核”后盾。
中国外贸企业展现出极强灵活性,中国贸促会调研数据显示,近半数外贸企业拟缩减对美业务,75.3% 的企业已着手布局开拓新兴市场,积极调整策略应对外部变化。
RCEP等区域合作机制也让中国的供应链网络更具韧性,换句话说中国不仅不怕跟美国“脱钩”,还在积极布局新市场,拓展新朋友圈。
中国商务部的态度也很明确:“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中国要求美国彻底取消单边关税,否则免谈。
这种“以斗争求合作”的策略已经初见成效,比如在稀土管制和反垄断调查上,中国已经让美国感受到压力,可以说中国不仅有能力应对美国的挑衅,还有余力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