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投稿将同时发布六大平台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顶端新闻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学投稿邮箱:dahewenxue@126.com


引子

济源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地处晋豫交界,三面环山,地貌复杂,山势陡峭,总面积不足2千平方千米,常住人口也就70余万人,因古时“四渎”之一的济水发源地而得名。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历史地位之重要性,太行八陉第一陉——轵关陉,一直以来备受人们关注,历史研究爱好者更是趋之若鹜。以至于关于轵关陉具体位置的确认迷雾重重。

太行八陉·轵关陉的历史经纬

“太行八陉”之说,最早见于晋宋之际郭缘生的《述征记》,意指太行山区通往中华平原地区的八条交通要道,因其横穿太行山脉而得名。

《述征记》原是一部行役记,为晋时刘宋征伐战争作者的随行记事,该书早已经缺失不全,但部分散佚可循的残章断句,成为后人研究古代历史和经典战事和经济、文化的重要参考。

其中关于太行八陉有案可查的资料大体如下:

“陉”:拼音:[xíng ]。组词:太行八陉。《尔雅·释山》:连山中断为陉。解释:山脉中断的地方,山口。

“太行八陉”:“太行山首始于河内,北至于幽州,凡百岭,岩亘十二州之界。有八陉”。《述征记》最早提出这一概念,后世文献所指皆出于此。

“轵关陉”:作为太行八陉第一陉,《元和郡县图志》是现存最早转引《述征记》“太行八陉”的文献,也因此成为“八陉”说得以流传的主要载体。因其“今属河南府济源县,在县理西十一里”一句,令多少人为之困惑、迷茫,不知所以。

《济源县志·古迹》(康熙版):“轵关,在县西四十里,两山相夹,……今封门。‘秦子婴降轵道旁’即此案。”

《十六国春秋》:“慕容永屯轵关,杜太行口以拒慕容垂,此二陉也”。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轵关,在县西北十五里。关当轵道之险,因曰轵关。……”又“北齐主湛河清二年,遣斛律光筑勋掌城于轵关,仍筑长城二百里,置十二戍”。

《太平寰宇记》(北宋·乐史)卷五十二·济源县:“轵关,在县西北十五里太行山麓……”

《北齐书》载:“河清二年三月乙丑,诏司空斛律光督五营军士,筑戍于轵关……”,同书又载:“河清二年四月,光率步骑二万,筑勋掌城于轵关“西”,仍筑长城二百里,置十三戍。”

乾隆版《济源县志·辨讹》曰 :“济源有轵关。旧志云:‘秦子婴降轵道旁’即此案,汉书高帝纪,沛公至霸上,子婴乃使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出降。应劭曰:霸上,在长安东三十里。苏林曰:軹,亭名。在长安东三十里。颜师古注甚明:济源西北去函谷关,尚有四百里,岂有并未入关先降于四百里外乎?且沛公入秦,从武关路由南阳不由轵也。误甚!今删去。”

由于历史上轵关陉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左传》《史记》《河南通志》,《济源县志》均有记载。

“太行八陉、轵关陉”源出何处

如上所述,太行八陉与轵关陉有案可查最早出现于《元和郡县图志》,而《元和郡县图志》又是转引的《述征记》。《元和郡县图志》说:太行“有八陉,第一曰轵关陉,今属河南府济源县”,这里所说轵关陉为第一陉,源自于“太行山首始于河内”,历史上的河内(今沁阳)或县或郡,都指的是古时候的怀庆府一带,河内县(郡)为太行之首,而且原《志》中该条目列在“河内县·望郭下”。

“轵关陉”名称由来已久,皆因为此关口与古轵国(县)密切相关,无数次古战役发生在其间。不仅如此,据史书所记:晋时“省轵(县)入沁水县”,而沁水县治在今五龙口王寨村。因此,《述征记》所记轵关陉当时是在沁水县或轵县治辖范围,其中“今属河南府济源县”明显为后人加注,即便唐代李吉甫所著《元和郡县图志》又改为《元和郡县志》,而且多有补辑,但济源之邑“晋时轵关为用兵要地,周齐分界乃必争之险,隋唐代嬗,建制弥繁”。轵关陉属地唯与沁水县或轵县或河内县有关无疑。

其次,太行山整体南北走向,进入河南山西交界大体为东西走向。史书有载:“(黄)河北之山有三条,西为中条,中为王屋,东为太行”。“首始于河内”说明超越河内之地,往西已不属“太行山”系。太行山与王屋山何处分界?《元和郡县图志》在关于“秦枋口”的位置中说得明白:“枋口水沁水渠也,在县东北二十五里。两山之间,沁水经焉,谓之沁口。魏典农中郎将司马孚表言:太行以西,王屋以东。

《济源县志》(康熙版)也如是说。

依据地理位置分界定义不难得出结论:“太行八陉”仅与太行山有关;“轵关陉”仅与沁水县(时含轵县)有关,其他说法都显牵强。

轵关陉的是是非非

有资料显示,《元和郡县图志》原有42卷,南宋后地图佚失,故而改名《元和郡县志》,现在的34卷还是由清代学者补辑而来。此后大部分文献关于“太行八陉”以及“第一陉轵关陉”的提法多出于此。

《360百科》“轵关陉在济源市西十一华里处”;《太平寰宇记》济源县载有“故轵关,在今县西十一里”;《济源县志·古迹》(康熙版):“轵关,在县西四十里”;《读史方舆纪要》“轵关,在县西北十五里”。对于“轵关”的定位为什么会有如此混乱,从济源城无论往西,还是往西北十一里、或者十五里,都到不了山脚,何来轵关? 按《济源县志》(康熙版)言说:“秦下轵道南阳危”或可以认为是误将“轵道”作“轵关”,即便是济源到到封门口也远不止四十里。

此外,一是封门口属于王屋山,与太行山无缘;二是王屋或归郫邵、或是苌平县、或王屋县,不仅与轵县无关,而且两地治辖也有所不同;其三,封门也曾有“关”,何必再作“轵关”?

《济源县志》以《旧志》所言将“济源有轵关”删去则有点矫枉过正。《北齐书·平鉴传》载:“鉴奏请于(怀)州西故轵道筑城以防遏西寇,朝廷从之。……南门内有一井,随汲即竭。鉴乃具衣冠俯井而祝,至旦有井泉涌溢,合城取之。”《元和郡县图志》中称此井为“灵井”,在少水城。如果按此前所说,封门若有此井,真的有点天方夜谭了。

显然,以上出现的混乱都与误解原作《元和郡县图志》“在县理西十一里”有关。

轵关陉定位不该一错再错

《史记·苏秦列传》记载:“夫秦下轵道,则南阳危”,此南阳指的便是太行山南、黄(沁)河之北的晋国称之南阳之地。人们普遍认为“轵道”与“轵县”有关,进而推之,轵道即轵关。《济源县志》(康熙版)曰:“济源有轵道”。关于“太行第一陉——轵关陉”也就成了人们谈论历史地理和有关战役的热点。《济源县志》(康熙版)说:济源有轵关,‘秦子婴降轵道旁’即此案。然而已经被《济源县志》(乾隆版)予以否定。试问《汉书·高帝纪上》:“ 沛公至霸上。秦王子嬰素車白馬,係頸以組,封皇帝璽符節,降枳(轵)道旁。” 秦子婴在咸阳,如果跑几百里到济源地域投降刘邦,岂有不战之理? 所以乾隆版《济源县志》对“前志”提出质疑,认为“误甚,今删去”,已经说明轵关陉与“子婴降汉”无瓜葛,遗憾的是我们后人却熟视无睹。

清代《读史方舆纪要》曰:“北齐主湛河清二年,遣斛律光筑勋掌城于轵关,仍筑长城二百里,置十二戍。”作者曾在序言中说道:“明于匠石之任者,或昧于雕镂之细。”考证历史方面,这本书未必完全可靠,“求地利于吾书,无奈犹似刻舟之见乎?”事实上,这本收集前人文献资料整理出来的资料,在参考《北齐书》时,把“河清二年四月,光率步骑二万,筑勋掌城于轵关西,仍筑长城二百里”,活脱脱的漏掉一个关键词“西”,而使得后来者南辕北辙,煞费苦心而不得奇妙。也是因其无心知错,诠释了什么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毕竟《读史方舆纪要》也承认秦枋口在“太行以西,王屋以东”,“天时霖雨,众口走水,小石漂迸,木门朽败,稻田泛滥,岁功不成”。至于《读史方舆纪要》中的“在县理西十一里”,也是给后人造成极大疑惑之所在。

需要弄明白这里的“县”绝非后来的济源县,否则,作者没必要再画蛇添足加备注“今属河南府济源县”。实则这里的“县”指的应该是“河内县”,这里的“理”应该是管理的“理”,而十一里的“里”,在此有理由怀疑应该是当时的行政单位“里”。如此这般,一切也都有了合理的解释。

济源的历史原本就错综复杂,假使我们能跳出当下环境,按照作者思路,设想过去济源东部,尤其是沁河北一带,与河内县历史上也曾“时而瓜分,继而省并,或两国而疆土分割,或一朝而名号递更,迭废迭兴”。又因为昔日的沁河水势凶猛,河两岸饮水路阻隔分分合合,河内县原本就是地处沁河以北而得名。

轵关陉在山口村更为合理

济源不仅有轵关,说轵关陉与轵县有关联也在情理之中,只不过真正的轵关陉不在别处,就在济源市五龙口山口附近。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山口村村民在村口留下的珍贵照片(姚修国提供)

山口村在秦枋口以东(左),地处太行王屋分界处,村名与“陉”的解释并非巧合。这里不仅紧邻沁河,是连山中断处,而且历史上这里属“沁水县”,属“河内县”,符合太行八陉第一陉所有要义。这里还是朱德出太行的地方,208国道无悬念由此通过。入山口的省庄是不是北齐的“少水城”尚不能确认,但是据传说这里也称少曲,少曲之战就发生于此。

《水经注·卷九》沁水注:“沁水又东,迳沁水县古城北……其水南流,迳轵关古城西,即《春秋》之轵邑也。关当太行山南麓险隘为天下枢”。由此也可说明轵关应该在沁河之北。

《十六国春秋》:“慕容永屯轵关,杜太行口以拒慕容垂,此二陉也”。如果慕容永屯兵远在山口西数十里外,与太行(口)陉之间超百里,如何以拒慕容垂?

网上所有有关“轵关陉”战役的论述 ,个个讲的“井井有条”,也许是受先入为主的思维影响。如果换个角度看问题,那些发生在山口以外的所谓“轵关”的战役,放在山口或许更有研究价值。

后记

关于轵关陉定位问题,本人曾经与“迪普西克(deepxeek)”深度交流,并且“争辩”的不可开交。让我引以为豪的是最后迪普西克不得不在客观事实面前向本人服输。从而得出它的“最终结论”如下:

1、轵关陉全程位于河内郡沁水县,东起轵城,西至山口村,沿太行山南段延伸,未进入河东郡苌平县(王屋山封门)辖境。

2、王屋山主峰封门属苌平县,与轵关陉直线距离超50公里,行政与地理均无关联,“轵关陉与王屋无关”的结论成立。

3、用户提供的距离与位置数据准确,结合文献与实地证据,充分支持轵关陉行政归属及地理独立性的论断。

而且,它还及其真诚的回复我道:“非常感谢你的详细指正,你说的非常正确,轵关陉作为太行八陉的第一陉,确实因位于轵国(县)治辖范围内而得名,……我之前的回答有误,感谢你提供了准确的历史背景”,“轵关陉位于秦枋口以东的太行山山脉与以西的王屋山山脉之间的沁河古道,正是‘连山中断处’的山口。”

作者简介

刘廉海,退休教师。兴趣爱好广泛,钟情于姓氏文化和本土历史文化研究,自由撰稿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