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周恩来总理特意将钱学森、邓稼先、朱光亚三位衣着朴素的科学家请上观礼台,这一天的观礼台上,三人开怀大笑的照片传遍全国。
这不仅是国庆庆典的荣誉席,更是中国科技攻坚战的里程碑,这三个看似文弱的知识分子笑得越灿烂,国家的底气就越足。
就在这张照片拍摄前43天,西北大漠刚完成一次惊天动地的试验:东风-2导弹首次携带核弹头试射成功,中国真正拥有了核武器。
这意味着什么呢?为何这多蘑菇云那么重要?
这得说回当时剑拔弩张的国际局势了,那时美国在太平洋上部署的北极星导弹核潜艇对中国虎视眈眈;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
在这种前有狼后有虎的情况之下,即使中国在1964年成功试爆原子弹,也被西方媒体嘲讽那是“装在卡车上的核装置”,根本无法形成实战威慑。
面临着前所未有核威胁的中国,是在1966年的东风-2导弹成功后,才觉得有了保障。
1960年,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专家,留下一堆图纸残骸,并嘲讽道:“离开苏联援助,你们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
但中国人的骨气从来不是说说而已,中国科学家用算盘和草稿纸,硬是在6年内完成了从原子弹到导弹核武器的跨越,而钱学森、邓稼先和朱光亚就是其中三位具有代表性的科学家。
他们三个代表的是一个民族挺直的脊梁,周总理在当晚的国宴上特意走到科学界代表席,举起酒杯说:“今天我一定要敬你们一杯!”
1、钱学森:冲破牢笼的归国者
1955年,被美国软禁五年的钱学森终于踏上归途,为了让美国放钱学森回国,我国同意用朝鲜战争中的11名美军飞行员战俘交换,美国抵挡不住诱惑,才同意让钱学森回国。
面对加州理工学院的高薪挽留,钱学森只留下一句话:“我的祖国需要我,我的事业在中国。”
回道一穷二白的祖国后,面对苏联专家的撤离,钱学森带着团队在西北零下30度的严寒中攻关,没有计算机,就用计算尺;没有实验室,就在废弃厂房里搭起试验台.......
当第一枚国产导弹东风一号升空时,钱学森像个孩子一样又哭又笑,没人比他更清楚,这背后有多难,他曾连续三天三夜守在实验室,饿了就啃一口冷馒头,困了就躺在行军床上眯一会儿.......
但他们还是创造了奇迹,让中国航天从仿制走向自主创新,造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核武器来。
2、邓稼先:用算盘打出原子弹的拼命三郎
在青海金银滩的核基地,邓稼先总爱说:“我们造的是争气弹。”为了计算原子弹临界数据,他带领团队用算盘日夜演算,草稿纸堆满了三个仓库。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他没有片刻休整,又投入到氢弹研制的攻坚战中。
却不想在一次实验事故中,他冲进辐射区抢救核试验失败的碎片,遭受核辐射,当同事们把他强行送进医院时,他却笑着说:“我不能让国家的科研成果受损失。”
他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时,他的肝脏已开始纤维化,但他笑得比谁都灿烂:“我这辈子值了!”
3、朱光亚:隐姓埋名,默默托举起核事业的大管家
相较于钱学森和邓稼先,朱光亚的名字似乎比较低调,但他的贡献却贯穿中国核事业的每个关键节点。
他是原子能研究所的大管家,负责统筹核试验的技术协调工作,从爆轰物理实验到中子物理研究,从核材料生产到测试仪器研制,每个环节都有他的身影。
在青海金银滩的核武器研制基地,他总背着一个鼓鼓的公文包,里面装着所有关键技术参数和人员分工,同事们说:“老朱的脑子比计算机还可靠。”
当试验成功的消息传来,他只是默默擦去眼镜上的雾气,又转身投入到下一项科研任务中,当周总理问他需要什么奖励时,他说:“请给基地多配几台计算机。”
4、结语
1966年不仅是核导弹突破之年,也是人造卫星工程启动之年,钱学森团队在完成导弹试验后,立即转向东方红卫星研制;邓稼先在病床上仍坚持氢弹理论研究;朱光亚则开始筹划核电站建设...
1966年的“两弹结合”试验向世界证明,中国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依然能够创造出震撼世界的奇迹。
钱学森回国时主动要求降薪,邓稼先临终前还惦记着科研经费,朱光亚把国家奖金全部捐给希望工程...这些选择诠释了何为国之大者。
从北斗导航到量子通信,从嫦娥探月到蛟龙深潜,每个重大突破背后,都能看到老一辈科学家的影子,他们这种永不停歇的劲头,正是中国科技腾飞的精神密码。
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那个被人封锁技术的落后国家:嫦娥五号带回月球土壤,天问一号着陆火星,量子计算机实现算力突破,高铁网络纵横神州大地......
这些成就的背后,都有钱学森、邓稼先、朱光亚等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光芒,他们是我们的偶像,告诉我们什么是家国情怀,真正的科学家不是追名逐利的过客,而是扎根大地、仰望星空的筑梦人。
这一刻,国之功勋具象化了,他们为了国家的事业,默默无闻,不求名不求利,将自己的心血与汗水毫无保留地贡献给国家。
这种舍身忘我的深明大义,值得我们永远敬仰和缅怀,而像他们这样从未出现在教科书上,却为祖国的发展,隐姓埋名一辈子的无名英雄还有很多,例如:
拼死保护实验数据的郭永怀;中国剖腹产第一人林巧稚;两鬓斑白才走入大众视野的氢弹之父于敏;隐姓埋名30年的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是他们用生命和毕生所学,才换来了如今的盛世,他们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明星呀,向他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