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飞和董袭莹的恋情,我不关心,但是中日友好医院的新闻出街以后,我没看到有人跑出来抗日,使我觉得中国社会比去年可爱多了。

但是误解继续存在,误解存在于专业壁垒之外。

围绕所谓协和4+4的争议,你能看到大量的反对声音,这些人觉得,培养一个医生就必须是读满8年的医学,否则就很“水”。

中国的各行各业如果都这么讲专业精耕,中国的GDP至少还可以再翻三五倍。我的意思是,人们其实是在搞双标,你先问问自己吧,自己的专业读了几年书?

医学学生的苦,只有医学学生明白。学完了还要规培啥的,等到你业务精通成为骨干部,差不多已经40岁以上了。培养一个成熟人才真的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吗?

我的答案是,其实不需要。个体的有些苦,确实是没苦硬吃,但是社会上有些苦,是有人要让你吃——医学的超长学制就属于这种。

可是有人说了,医生不一样啊,医学,人命关天。

且慢。人命关天的不止医学吧?驾驶员不也事关性命吗?几个月时间就考出来了。经济学金融学不也事关人命吗?假如一个经济政策出错——像川普那样没头没脑的东搞搞西搞搞,不也照样把一些人折腾得倾家荡产、流离失所、人心惶惶吗?

“协和医学院4+4(即招录非医学本科毕业生就读,4年后获取医学博士学位的模式)”培养模式,我认为不仅完全没有问题,而且做得还是太保守了。起码,8年的学制并没有缩短,只不过是增加了一些跨学科的人才——这只能算是微改革,微创新。

就是这么点微创新,有人都有意见。可见这个社会,健全的思考能力有多稀缺。其实美国之类的好国家早就这么做了,复合型人才对社会更有用。

而实际上,欧美的教育体制里面,还有另一套东西中国学不来,那就是职业教育体系。在那些国家,你哪怕只读一个两年制的医生职业教育文凭(通常是牙科助理、助理护士之类的),就算是达到了从事医学工作的门槛,理论上,拿这个文凭,就可以执业了,如果是在高收入的美国,好点的护士一年能挣到7-10万美元。而牙科博士照样需要读七八年书。这是并存着两套不同的奋斗之路。

可是在中国,跨学科明明是好事,医学生的跨学科,就有好多人叫起来了。

中国医生太苦了,他们获取一份文凭要远比其他学科辛苦得多,从业以后,工作量也高得可怕。每一个成年人都知道,普通的一个中国医生,值班一天需要看多少个病人。

就我自己的观察,我的儿科医生一天要看100个病人左右,他医术高超,人品上等,每天都忙到下班之后——因为下班时间到了,患者还看不完,他都免费加班看完这些。

我的这名医生朋友能力出众,能者多劳,但是普通医生,一天也至少要看五六十个病人。这在欧美医生看来简单不可思议,在美国,一个门诊医生如果一天被安排6个病人,他都要感叹“今天的病人怎么这么多”。

中国医生付出很多,但是获得感并不多。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患者对医疗的抱怨特别多,而医生是直接面对患者的,所以医生无辜承受了很多负面的东西。

第二,中国医生的实际收入并不高,在中国横向对比的话,医生并没有明显的像欧美发达国家那样,明显地是高收入群体,而只是拿到正常的中位数收入。这种收入状况,本质上是让他们当雷锋。

我们看过许多医生累倒的新闻,还有医生连轴转的新闻,人们往往讴歌这种透支式的奉献。但是我觉得,这样不好。医生也是人,医生的命也是命,医生也是有家人的,不能把我们的医生累成这个样子!

你觉得呢?

陶舜财经——你的醒脑陪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