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这段时间很忙,他正接连致电外国领导人,试探国际社会对印巴冲突的反应。
就目前的已知的信息来看,印巴紧张局势升级后,印方采取的行动很是耐人寻味。他们完全没有表现出与巴基斯坦相向而行,为局势降温的意愿,反而是在想着怎么样才能“先下手为强”。
【莫迪与多名外国领导人通话】
自数日前取消外访行程,紧急回国坐镇中央后,莫迪已经与十多个外国领导人通了电话。
至于莫迪在这些电话里究竟谈了什么,印方却显得讳莫如深,同时还把各国使团代表喊到外交部“听取简报”。
这一连串动作下来,各方都觉得有些不对劲,一番评估后,认为莫迪政府很可能在寻找理由,方便日后对巴基斯坦采取军事行动。而在此之前,印度需要知道国际社会可能的反应。
我们都知道,这次印控克什米尔出现大规模袭击事件,印度认定巴基斯坦是“幕后黑手”,但一直没有拿出实质性证据。
这无非是两种可能,要么是印方还在深入调查,要么是在这轮危机中,印度再次展现了国家层面的投机心理,就是要趁着国际地缘格局动荡的时候,采取更加大胆的行动,无需顾虑所谓的“国际观瞻”。
6年前,印度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展开空战,莫迪政府吃了大亏,战机被击落不说,飞行员还被俘虏,印度这边想找回场子,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然而,这次事态实在过于严重,印巴之间的火药味一天比一天浓厚,双方都在为最坏的情况做准备,任何一方升级局势,都有可能导致连锁反应。
【连纽约时报都注意到,印度可能会先下手为强】
两国安全部队这几天连续发生小规模交火,除此以外,印度还暂停了与巴基斯坦的水资源协议,在上游先截流后放水,人为制造洪水,导致巴控克什米尔被淹,灌溉系统和电力系统受到严重威胁。
以至于巴基斯坦不得不发出通牒,称印度要是再打水资源的主意,巴基斯坦将坚决以军事行动还击。
综合看下来,莫迪政府摆明是要利用自己“恐怖主义受害者”的身份,对邻国制造巨大的安全压力。
说得更直白点,就是蹬鼻子上脸,将各国支持印度打击恐怖主义的表态,单方面理解为对巴基斯坦动手的“默许”。
【各国支持印度打击恐怖主义,而莫迪政府打算借题发挥】
也难怪巴基斯坦国防部对当前局势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觉得印度随时会升级局势。
然而,不是所有人都赞同印度对巴基斯坦的大举报复。哪怕是闭门外交会议,印方都拿不出切实的证据,此时急于对巴基斯坦兴师问罪,显然出于强烈的政治动机。
一位外交官私下里就质疑说:仅仅基于印巴对立的思维惯性,莫迪政府就摆出了与邻国“开战”的架势,这种做法是否称得上明智?
从过去来看,2016年、2019年,印控克什米尔出现袭击事件后,印度无一例外都对巴基斯坦进行了打击,这次大概也会如法炮制。
只是今时不同往日,那时候印巴都相对克制,负面影响相对可控,才没有演变成全面冲突。如今印度还有这种自觉吗?
【印度似乎完全没有管控局势的自觉】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2019年,印控克什米尔出现袭击事件后,当时的美国总统还是特朗普,曾表示支持印度。
结果莫迪政府直接对巴基斯坦发起跨境空袭,美国不得不加大了对印度的外交压力,要求莫迪“克制”,因为美国与巴基斯坦也保持密切的军事关系,印巴真要大打出手,美国也头疼。
所以这一次,美国就识趣很多,特朗普吹嘘了一番自己与印巴领导人的私交以后,就说要把这个问题留给两国自行解决。
毕竟美国现在要操心巴以问题和俄乌冲突,实在没有工夫去管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旷日持久的克什米尔问题,这对特朗普的“美国优先”议程没有任何帮助。
还有,这次印控克什米尔爆发袭击事件,在莫迪改革之后尚属首次。
这里面有个很重要的逻辑,在莫迪改革前,印控克什米尔安全局势紧张,结果改革后,局面依然不见好转。
【莫迪的激进政策,本质上是在为克什米尔问题埋雷】
那岂不是证明,莫迪取消印控克什米尔自治地位、改变当地人口结构的激进政策,这几年没有取得任何效果?
他的第三任期还没满一年,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处理不好,那就会给自己留下一个十分糟糕的历史评价。
所以,莫迪必须把责任推卸到巴基斯坦头上,指责后者策划“跨境恐怖主义”,然而不是所有问题,都能靠转移矛盾解决。
从这个角度出发,莫迪政府现在一系列针对巴基斯坦的强硬言行,与其说是给国内一个交代,更像是要维护自己的脸面。他是绝对不能承认,从一开始,自己处理克什米尔问题的做法,就是在给印度、乃至于印巴关系埋雷。